原標題:讓鄉賢文化發揮更強道德張力
【改革追蹤看落實】
讓鄉賢文化發揮更強道德張力
——安徽省泗縣凝聚鄉賢力量涵育文明鄉風
安徽省泗縣屏山鎮的屏東村和涂山村共用一條排水溝,屏東村村民為免跨溝種地之苦,以石子填溝,造成涂山村排水不暢。正當雙方劍拔弩張時,73歲村民劉運動趕來,一句話平息了怒火:“溝擋路,架座橋不就行了。”大家一起動手,清溝建橋,劉運動還到水利部門申請了項目資金。
一句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是因為劉運動在當地德高望重。2014年以來,泗縣著力打造鄉賢文化,選擇了1056名像劉運動這樣在群眾中威望高的老干部、老黨員、老軍人、老教師和能人大戶,成立“鄉賢志愿工作站”,充分發揮他們在矛盾調解、民情聯絡、文明教化、村務監督等方面的獨特作用,積極探索現代鄉村治理新模式和傳統文化傳承新形式。
化解矛盾 “土法”管用
“鄉賢具有人熟、地熟、村情熟的優勢,參與鄉村治理,既可化解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也能處理事關鄉村和諧的大事兒,是農村社會的‘穩定器’。”宿州市委主要負責同志的話道出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用老百姓的‘法兒’,解決老百姓的‘事兒’”,走進設在彭鮑村村部的“鄉賢志愿工作站”,墻上的標語十分醒目。記者看到,《矛盾糾紛記錄簿》記錄的大多數矛盾糾紛都是當天就處理結束。村民張長寬告訴記者,他和王家生原是十幾年的好鄰居,這幾年因種地占到對方地邊而摩擦不斷,村干部出面調解,總被誤認為“拉偏架”,鄉賢到場后,一方面兩頭勸和,一方面當著雙方的面將土地丈量好,在地邊立下石界,兩家心服口服,和好如初。
“鄉賢處理問題的辦法,值得我們基層干部借鑒。”泗城鎮黨委書記尉成輝說,鄉賢對農村各種矛盾掐得準脈、找得到根、摸得著門,在遵照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從民間“老理”出發,從鄉情親情入手,用春風化雨的方式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在建言獻策、村務監督等方面,鄉賢也有作為。他們定期出席鎮、村有關會議,參政議政,為民代言,對鎮、村班子的工作進行監督評判,推進基層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嘉言懿行 垂范鄉里
泗縣是傳統農業縣,受打工潮等因素的影響,村莊呈現空心化、老齡化、留守化等趨勢。如何解決困擾農村的“社會病”,成為各級干部關注并致力破解的問題。發揮鄉賢在鄉村文明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是泗縣縣委、縣政府的破題招數之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鄉賢用自身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養文明,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屏山鎮黨委書記鄭文舉說。該鎮許多村莊過去家家門前有旱廁,污水橫流、臭氣刺鼻,與美好鄉村格格不入,但旱廁改水廁過程中,不少村民和村干部討價還價,鄉賢這時主動站出來,先從自己做起,從親戚、族人做起,帶頭拆除旱廁,很快推動了這項工作。
針對農村中的陳規陋習,鄉賢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每月召開一次民情分析會,帶頭抵制舊習氣,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引導群眾見賢思齊,積極改善社會風氣和人際關系。一些返鄉務工農民告訴記者,他們最近發現村里的風氣有了明顯變化,過去常見的喝酒鬧事、聚眾賭博、封建迷信等行為見不到了,大操大辦、講究排場的現象很少了,漫天要價收彩禮的行為也幾乎銷聲匿跡。
鄉賢文化 推陳出新
“鄉賢文化是一種先進的‘鄉土文化’‘榜樣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泗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鵬說。翻閱清朝人編撰的泗縣地方志《泗虹合志》,記者發現,當地鄉賢文化源遠流長,從漢代即有記載,古代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的作用可圈可點。
然而,傳統鄉賢帶有深深的舊時代烙印,處理事情“土法兒”用得太偏,法理融入較少,甚至常常動用嚴苛的族法。在今天的法治社會,新鄉賢多了幾分法律意識和文化內涵。泗縣“鄉賢志愿工作站”的墻上印有一條工作原則:有話好好說,有事依法辦。鄉賢要對政策法規和群眾呼聲兩頭吃透,處理事情既合情又合法。為了培育新鄉賢隊伍,泗縣建立一整套鄉賢選任、培訓、管理辦法,定期聘請專家為他們講解黨的歷史、形勢政策等,并教授他們群眾工作的方法和藝術,幫助他們與時俱進,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最近,泗縣泗城鎮已在全鎮建立了5個鄉賢館,用圖片文字及聲光電等新技術集中展示全鎮鄉賢的事跡,方便干部群眾參觀學習。“我們將提煉鄉賢精神,打造鄉賢品牌,為每位鄉賢譜一首歌、作一首詩,在鄉賢館中反復播放,力求達到人人傳頌、個個爭學的效果。”泗城鎮黨委書記尉成輝說。近期,該鎮還將與縣委宣傳部一道籌辦“鄉賢文化節”“鄉賢文化研討會”,弘揚鄉賢精神,凝聚鄉賢力量,讓鄉賢文化在農村發揮更強的道德張力。
(光明日報通訊員 何雪峰 光明日報記者 李陳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