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預期以及近期內外需、工業生產等諸多經濟數據向好的推動下,當前市場信心持續增強,推動我國宏觀經濟繼續在企穩回升的通道上前行。作為重要經濟現行數據,11月份PMI持續在景氣區間運行,為市場再次注入一支“強心劑”。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2月1日聯合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顯示,2013年11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51.4%,與上月持平,連續14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表示,今年以來,隨著中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措施的實施,企業生產經營環境逐步改善,制造業繼續穩中向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11月份PMI指數與上月持平,預示未來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明顯回落,反映企業對未來市場前景比較謹慎。出口訂單指數回升,預示未來出口增長走穩。綜合企業預期、投資、消費、出口等市場需求方面的情況,經濟平穩增長態勢已初步確立。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鵠飛在與記者連線時表示,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歷年同期的景氣走勢看,2013年11月份制造業PMI基本延續了季節性企穩回暖的態勢。不過相比歷年同期的景氣狀況,當前PMI整體動能仍然較弱。
從PMI分項指數來看,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陳中濤分析表示,生產增速穩中趨升。由于企業預期良好,加之上游產品價格有所回落、效益改善,制造業生產增速繼續保持穩中有升。目前多數行業生產回升。比如,醫藥、汽車、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行業生產均保持較快增長,增速快于全國制造業平均水平。
隨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改善,制造業進出口形勢進一步好轉。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4個月保持在50%以上。陳中濤認為,今年下半年以來,世界經濟走勢整體穩中趨好,歐美經濟明顯改善,國家穩定出口增長的政策措施效應逐漸顯現,加之西方國家圣誕節即將來臨,國外需求季節性上升、價格上揚,由此帶動了近期國內企業出口訂單增加。目前,紡織、汽車、家用電器、機電等行業,新出口訂單明顯上升。
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連續15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大型企業對制造業經濟企穩回升的作用更為明顯。分析人士指出,小型企業PMI有所回落,表明我國小微企業經營壓力尚待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由于生產規模小,抵抗風險能力較差,因此更需要從財稅、融資等各方面對其加以扶持,畢竟小微企業帶動就業的作用相當明顯。
PMI諸多分項指數反映出當前市場對后期我國經濟走勢看好的預期不斷增強,市場信心繼續上升。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出的改革信號,進一步催熱了經濟向好的預期,而改革對經濟的影響是長期的,為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
PMI雖然持續回升但是基礎尚不夠牢固,繼續走穩的動力仍需進一步鞏固提高。除了小微企業經營猶面臨困境之外,11月份生產指數雖然回升但是新訂單指數繼續回落,二者差值擴大,顯示需求擴張慢于生產。結合此前更能反映中小企業制造業狀況的匯豐PMI這一指數來看,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勢頭已定,但是產能過剩、潛在債務風險等諸多挑戰的存在,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短期也難大幅反彈,我國更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表示,長期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短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挑戰。近3個月中國經濟向好但是經濟向好趨勢還不牢固,2014年中國能否保持這一趨勢將面臨挑戰。
在屈宏斌看來,中國出口并未出現好轉,展望2014年,歐洲有擺脫危機的可能性,美國有復蘇的好跡象,但是新興市場國家由于量化寬松政策退出預期而面臨資本流出挑戰。對歐美日的出口占據中國總出口的45%,也就是說另外55%是出口到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波動將影響中國的出口。同時,明年消費也不會有明顯提升。
屈宏斌同時也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超預期的,如果其中60條改革措施中有一半能付諸實施,至少能確保中國未來10年保持每年8%的增速。中國需要改變增長方式,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PMI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的回落,顯示后期我國通脹壓力并不大。由于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與PPI關系密切,而PPI部分將傳導至CPI,二者之間存在一定時滯,因此,在我國經濟進一步企穩的同時,今年物價上漲溫和,不會碰觸“上限”。
陳鵠飛認為,11月份PMI購進價格環比下跌與近期國際CRB大宗價格小幅走弱的趨勢基本一致。在當前“弱增長、弱通脹”的全球經濟格局下,預計未來輸入性通脹壓力整體溫和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