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地稅去年將重點減免范圍向中小微企業拓展。
資料圖片
南方日報訊 (記者/譚冰梅)記者從深圳地稅局和深圳國稅局獲悉,2013年深圳地稅組織稅收1462.7億,同比增長4.1%,增收57.7億元。2013年深圳國稅組織稅收2515.5億元,同比增長8.4%,在全國36個省、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中,稅收規模位列第8名。
深圳2013年的稅收不僅在數量上實現了持續增長,在質量上也獲得了進一步提升。深圳單位稅收產出指標領跑全國,每百元GDP的地稅產出達10.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元;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的地稅收入達0.73億元,居大中城市首位;國稅方面,2013年深圳市每平方公里創造的國稅稅收達到1.3億元,單位土地稅收效益位居全國前列。
稅收規模持續增加
2013年,深圳地稅稅收規模持續增加,連續7年在全國大中城市排名第三;深圳市地稅局共組織各項收入1561.4億元,同比增長4.6%,增收68.6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462.7億元,同比增長4.1%,增收57.7億元,剔除“營改增”因素后,可比增長12.7%。稅收收入中,地方級收入1046.5億元,同比增長6.1%,增收59.9億元,可比增長18.3%,地方級收入占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為60.5%。
2013年國稅稅收收入創出歷史新高,全年稅收規模達到2515.5億元,同比增長8.4%。在全國36個省、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中,稅收規模排名第8名。分級次看,中央級稅收收入2073.2億元,增長4.3%;地方級稅收收入442.3億元,增長32.9%。在扣除海關代征稅收后,國稅直接組織收入完成1676億元,同比增長18.3%,增幅在全國排名位居第二位。
單位稅收產出領跑全國
數據顯示,深圳2013年的稅收不僅在數量上實現了持續增長,在質量上也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
稅種結構更趨均衡。地稅稅收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產行為稅的比例分別為28.7%、23%、23.4%、25%;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更強,高新技術、金融、物流和文化產業合計貢獻稅收571.6億元,占總體稅收的比重達四成;稅源分布更廣,全年有稅申報的戶數為41.6萬戶,百萬以上納稅大戶共9261戶,稅源覆蓋11類526個行業細項。
深圳國稅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各種產業稅收也持續增長,傳統產業制造業、批發零售、金融業稅收增幅分別為8.3%、6.2%和15.6%;轉型升級行業稅收增長潛力凸顯,高新技術稅收同比增長11.3%,互聯網、生物制藥、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五大戰略新興產業實現稅收244億元,其中新材料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稅收增幅均達2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單位稅收產出指標領跑全國。地稅方面,每百元GDP的地稅產出達10.2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元;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的地稅收入達0.73億元,居大中城市首位;國稅方面,2013年深圳市每平方公里創造的國稅稅收達到1.3億元,單位土地稅收效益位居全國前列。
稅收減負效應持續顯現
地稅方面,2013年深圳地稅共減免各項稅收110.8億元,重點減免范圍從戰略新興產業向中小微企業拓展。對17.8萬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營業稅2.4億元,對2294戶小微企業減免所得稅508萬元;在醫療、教育、養老、改善居住條件等民生領域減免稅收10.7億元;此外,全力推進“營改增”改革試點,19萬戶納稅人累計減稅39.7億元,減稅幅度達32.9%。
國稅方面,“營改增”試點一年來,深圳國稅的稅收減負效應也得到持續顯現。深圳“營改增”試點納稅人20萬戶,96%為現代服務業企業,實現改征增值稅81.5億元,超過98%的納稅人稅負不同程度下降,整體減負達73.1億元。另外,全年共落實其他稅收減免優惠24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