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華盛頓電 記者高偉東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9日發布《2014年溢出效應報告》稱,全球經濟增長需要警惕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普遍放緩兩大溢出效應。
報告指出,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增長格局正成為溢出效應的主要源頭,其中兩大趨勢最值得注意:一是隨著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趨于好轉和穩定,美國、英國等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開始逐步正常化,將導致未來幾年全球金融環境不斷收緊和利率上升;二是與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相比,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明顯放緩,結構性問題突出,可能導致經濟放緩的時間持續更長。
報告認為,盡管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已經得到改善,但下行風險仍然存在。發達經濟體退出超寬松貨幣政策將導致全球金融環境收緊,若主要經濟體之間缺乏良好的政策溝通,可能再度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并對其他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IMF最壞假設為,如果美國和英國比預期更早地收緊貨幣政策,將導致全球借貸成本的升高,主要新興經濟體未來3年的增長率將減少0.5個百分點。
過去4年間,IMF已經將新興經濟體增長預期累計下調了2個百分點。其最新預測表明,未來5年新興經濟體平均增長速度將放緩至5%,而2003年至2008年間的平均增長速度為7%。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大幅放緩將通過全球貿易、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溢出效應,特別是對周邊貿易伙伴的影響更大。
報告還指出,如果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可能產生更大的溢出效應,并波及歐洲、中亞和更多其他地區。奧地利、法國、意大利和瑞典等國銀行較易受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所帶來的影響。
報告強調,兩大溢出效應可能同時發生并相互影響。在最壞情況下,全球金融環境大幅收緊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結構性放緩的雙重疊加影響將導致2015年全球經濟產出下降1.5至2個百分點。IMF指出,面對兩大溢出效應帶來的風險,無論是溢出效應的來源國還是接受國,都應在國家層面和全球層面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出更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具體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