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態勢可以看出,上半年GDP等經濟數據,基本符合市場企穩預期。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
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環顧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其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經濟增長乏力成為全球經濟新常態,市場需求成為全球競爭最稀缺資源,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審視國內,經濟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但正處在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既要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又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牢牢把握主動權。
上半年,中國經濟雖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并沒有采取強刺激措施,而是進一步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實行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加強預調微調,出臺了推進棚戶區改造和鐵路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定向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舉措,確保經濟增長不突破保就業的下限,CPI不突破防通脹的上限,使經濟運行始終處于合理區間。
這充分表明,中國半年來出臺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政策效應正在顯現,中國應對新常態階段性特征的政策措施經受住了考驗。
這也說明,中國不會崩潰,也不會躁進,而會進入新常態階段,如同大江大河進入了新航道。新航道的經濟水流不再湍急,但暗流洶涌,各種重要改革舉措在短時間內迅速推出,改革力度之大、扭轉慣性政策之猛烈,遠遠超出市場預期。但在新航道的暗流中,在經濟上最需要的是防范整體性、全局性不可逆的風險,可以想見,一旦出現這樣的風險,就業、金融、企業增加值等指標出現失控因素,決策者絕不會坐視不理。
當然,從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尚不能斷定中國經濟已到底部。國內傳統產業調整的陣痛、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國外發達國家復蘇態勢尚不明朗、新興經濟體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存在,都使得中國經濟依然面臨波動的風險。
但中國經濟的諸多積極因素依然存在。展望下半年,上半年出臺的各項改革和調控政策,經過消化和落實后,對經濟的促進效果會持續釋放。深化改革將進一步推進。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等先行指標持續向好,出口增長開始由負轉正,發電量、貨運量等指標上升,表明經濟運行中的積極變化逐漸增多,各方面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不斷增強。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仍具有巨大韌性、巨大潛力和巨大回旋余地。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各項改革的持續推進,必將轉化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的同時,經濟發展保持在中高速增長的合理區間,將成為中國經濟運行的新常態。
在適應經濟新常態方面,中國需要著眼長遠,需要有更多的智慧與謀略,作更深的思考與謀劃。具體而言,要正視面臨的矛盾與問題,要在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方面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到來,要在增強經濟增長寬容度的情況下加大改革力度,要加快創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