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史淑艷)當前,商洛市處在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是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轉型的新支點和新動力。
商洛的城市定位是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同時是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區,亦是生態宜居的休閑旅游城市。在這樣多重目標的建設過程中,商洛在充分發揮區域位置優勢,強化“西安第二生活區”建設的同時,大可借助自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優勢,打造有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為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互聯網等信息通訊技術,智能地感知、分析和集成城市所轄的環境、資源、基礎設施、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公益事業、公民、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的運行狀況。商洛經濟總量小、城鎮化水平低,尤其是中心城市空間狹小、人口規??傮w偏低、功能分區不夠清晰、產業承載能力較弱,難以發揮對整個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2013年,商洛市提出了構建“一體兩翼”中心城市、打造區域經濟核心板塊的發展思路。“一體兩翼”中心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就是以商州城區為主體,以丹鳳和洛南兩縣縣城為兩翼,通過統一規劃、資源整合、要素聚集,形成城鎮互相映襯、城鄉統籌發展、產業相互關聯、人口比較集中、功能相對齊全、服務基本完善的區域經濟核心板塊。力爭到2020年,“一體兩翼”中心城市人口由2012年的22萬發展到80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城市面積由目前的26平方公里發展到120平方公里,要將中心城市建成商洛的產業聚集區、商業集中區、文化富集區、統籌城鄉發展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示范區,成為關天經濟區規模適當、產業聚集、交通便捷、生態優美、極具發展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但從城市形態上看,沿丹江兩岸的建設長期以來是在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驅動下以母城為中心向外蔓延,如果按照常規布局發展,很可能會帶來一系列城市問題。就保護耕地和建設山水田園城市的要求來看,未來實現發展極核建設難度較大,因而,在建設中就應較早的實施城市智慧化策略。
一是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建設緊湊型城鎮。強化規劃的調控作用,合理控制用地規模,鼓勵土地利用的緊湊模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配置作用,運用經濟杠桿,減少土地低效利用;積極推進城鎮土地整理,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斷探索土地集約利用的新途徑,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二是合理布局城市空間結構。重點發掘舊城區更新建設的潛力,慎重向新城區拓展城市建設。各個組團片區相對獨立兼以生態綠地作隔離,以快速交通相連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商洛市中心城區和東部各組團要協調發展。三是建立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建設輕軌交通。打造適應于當前及未來社會的高效、舒適、安全、環保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并進行智能化管理。同時做到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的合理駁接,各功能片區間交通便捷,內部交通暢通有序。遠景依托軌道交通主骨架,建立先進的樞紐系統,使之成為對外經濟聯系的紐帶。四是建設節水型城鎮。改革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水資源綜合管理;加強水污染防治,保護水資源環境;大力推廣節水措施,促進全社會節約和合理用水;開發利用非傳統水源,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利用智能化管理模式,優化水資源利用模式來緩解水資源緊缺現狀。五是保證電力適度超前發展。在智能化管理控制體系下,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優化配置,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及重點企業,要創造條件,配套相應的電力供應網絡。六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節能型城鎮。大力推廣節能措施;促進建筑、交通和生活節能;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促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綜合運用各種管理手段,促進節能和新能源開發。七是大力推進工業信息化。大力推進工業信息化,是促進工業生產智能化的關鍵。要著力提高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水平,全面應用各種先進的信息集成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實現企業的生產自動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要適時實行電子商務,實現營銷網絡化。要適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趨勢,應用推廣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及時轉變企業的經營模式。八是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型城市。強化環境管理,建立環境保護約束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城鎮環保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和保護,增強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商洛環境容量極為有限,推行集約化發展策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生態可持續具有重要作用,也事關著商洛的進一步發展。商洛要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發展商洛特色的循環經濟。九是建設科技工業型城市。商洛在城鎮化的同時,一定要構建合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高工業產品的附加值與科技含量,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與核心競爭力,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另外要利用信息化在保證工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努力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商洛要走一條新型的未來城市發展道路,要構建合理的現代化體系,要推動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帶動城市工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由傳統制造向先進制造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