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了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新聞發布會,國務院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介紹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國有企業數量為11.3萬戶,比2008年減少3萬戶,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1.4%;私營企業數量為560.4萬戶,比2008年增加200.8萬戶,占68.3%。
2013年末,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785萬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95.6%;從業人員14730.4萬人,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50.4%。
總量擴大結構優化效益提高
“‘總量擴大、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是‘三經普’所刻畫的五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簡要圖景。”談及第三次經濟普查的主要數據,馬建堂分析說。其深刻地展示了近五年來我國經濟總量明顯的擴大,深刻地展示了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深刻地展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效益不斷提高。
第一是總量不斷擴大。法人單位作為經濟活動的細胞,五年增長了52.9%,從業人員增長了30.4%,企業的資產增長了1.25倍。
第二是結構持續優化。從產業結構看,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2013年末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5.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比2008年提高3.5個百分點。
產業內部的結構也在優化,比如說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態勢比較明顯。2013年末全國規模以上的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占規模以上制造業法人單位的比重是7.8%,這個比重比“二經普”提高1.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2.7萬戶投入的研發經費2034億元,比2008年增加1.78倍。
結構優化還體現在所有制結構優化上。比如,2013年末私營企業戶數比2008年增加了55.8%,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等四類混合所有制企業數也在增加。國有企業的戶數盡管在減少,但是它的活力和控制力也都在提高。
第三是第三次經濟普查還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在穩步提高。據“三經普”的數據顯示,2013年企業法人單位人均營業收入78.1萬元,比2008年增長64.2%。2013年高技術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6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1.08倍。高技術制造業2013年實現利潤總額7234億元,比2008年增長1.66倍。這幾個數據都反映、展示了這五年來我國經濟運行質量是在穩步提高的。
“三經普”后將對當年GDP進行修正
“由于經濟普查獲得了比平時更為詳實的資料,所以,按照國際慣例需要對GDP進行相應的調整,即對2013年的GDP進行相應的調整。”
馬建堂還透露,“三經普”以后對當年GDP的修正幅度,不僅大大低于第一次經濟普查對2004年GDP的修訂幅度,也小于第二次經濟普查以后對2008年GDP數據的修訂幅度,并透露幅度將在“3%多一點”。
經濟普查以后,對GDP修訂的幅度越來越小,表明了我們常規的統計調查工作和GDP核算工作越來越準確,特別是服務業的統計越來越健全。第一次經濟普查以后對GDP修訂幅度比較大,主要是當時服務業統計比較薄弱,最近幾年我們大力加強了服務業的調查統計,所以普查以后對GDP修訂的幅度越來越小。
至于調整的幅度,將在12月19日以國家統計局公告的形式正式對外發布。
而相對于統計機構經常性調查,每五年的經濟普查能進一步摸清量大面廣的小微企業。正是基于此,這次把摸清小微企業的家底作為普查很重要的任務。
“二三產業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占全部的95%以上,從業人員占一半左右,資產接近30%,這是小微企業目前的具體狀況。而摸清家底,有助于各地黨委政府制定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更好地推動就業、促進發展、改善民生。”馬建堂分析說。
“三經普”有兩大創新
馬建堂認為,這次經濟普查的質量總體上是高的。
這次經濟普查,有兩個重要創新。一個創新是PDA。通過PDA拍照三證——企業執照、企業納稅證明、企業行業組織代碼,只有三證齊全的企業才是真實存在的企業。PDA的第二個功能是空間定位,精確到了東經多少度、北緯多少度。第二個創新是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利用互聯網直接報送數據,減少中間環節可能存在的一些干擾。
據統計局公布,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中,調查對象囊括了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個體工商戶7000多萬。
馬建堂透露,在此次經濟普查中,至少會有兩次入戶調查。在摸底階段去一次,了解一個小區有多少戶企業,據此繪制電子地圖,之后正式調查去一次。“如果這個企業、這個個體戶在試點階段被抽中,在事后質量抽查階段也被抽中了,那至少要去4次。”
第三次經濟普查,共聘請了300萬普查人員,普查跨度兩年多,入戶登記期間三四個月。
除了發布三個公報,統計局今天還特意“增加”發布了《五年來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蓬勃發展》。馬建堂解釋用意說,中國經濟下一步的發展希望就在于此,即“通過創新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創新發展新興產業,銳意創新對于企業是成功之源,對于國家是發展之根,對于我們民族是振興之要。我們的希望就在這里,讓我們擁抱這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