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記者 黎華聯
昨日,央行發布數據顯示,去年12月全部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環比減少1184億元人民幣,為去年8月以來再度出現負增長,并創下2007年12月以來最大下降值。此外,12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較11月減少1289.09億元,減少金額創2003年12月以來最大。分析認為,外匯占款明顯下降是遭遇了資本外流,而央行因提防陷入基礎貨幣缺口的惡性循環而推遲降準。
資本出現外流
央行網站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顯示,去年12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為29.41萬億元;財政性存款余額為3.56萬億元,較上月減少1.27萬億元。
“外匯占款減少規模大于預期。”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研報表示,匯率預期分歧增大形成的(去年)四季度以來結售匯逆差較大,是形成這一現象的基本面原因。此外,為穩定人民幣匯率,央行或在銀行間市場通過出售外匯,回收了一定數量的人民幣資金。
由于人民幣單邊升值態勢已被打破,2014年人民幣匯率明顯波動。“12月單月貿易順差3045億人民幣,FDI為133億美元,但12月當月金融口徑外匯占款仍然下降1184億元,且新增外匯存款也少增186億元,只能說明確實遭遇了資本外流。”民生宏觀研究團隊表示。
交通銀行也持相同觀點,“可能有一定規模的外匯資金通過金融機構對外收支流動到海外”。
降準被迫推遲
外匯占款是指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一般認為,外匯占款的減少,會促使央行會通過降低準備金率等手段來增加流動性。交通銀行表示:“由于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環境的演變趨勢未有明顯改變,預計2015年我國外匯占款同比仍將少增,這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提出了明確要求。”
但民生宏觀卻表示,“外匯占款大幅收縮是降準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邏輯是,央行可能會迫于“資本流出——抵補基礎貨幣缺口——貶值預期增強——資本加劇流出——更大的基礎貨幣缺口”惡性循環的干擾下最終推遲了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