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廣州1月28日電 (記者王楚、杜若原、李剛)1月4日,對廣東前海微眾銀行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作為國內首家開業的互聯網民營銀行,微眾完成第一筆放貸業務:貨車司機徐軍在家中通過電腦完成3.5萬元貸款。
這是互聯網銀行的一小步,卻是廣東結構調整的一大步。
從3年前“自降速度促轉變”,到省委提出必須下決心邁過結構調整這個“坎”,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其實面臨諸多難題:以珠三角為代表的“世界工廠”過去粗放式生產、低端化競爭難以為繼;粵東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珠三角脫節……
“‘廣東制造’的優勢在制造業,短板在流通業。”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表示,夯實電子商務的發展基礎,引導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廣東破解結構調整的一劑良方。
廣州一德商圈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最早發展起來的海味批發市場,卻一直受困于老城區擁塞和“住改倉”等難題。一德路四大商會共同籌建了“一德批發網”,為1.3萬多商戶提供保姆式的電商平臺,推動倉儲外遷。此舉讓多年停滯不前的一德商圈出現爆發式增長,近年來交易額年增長率達18%,預計今年將形成3000億元市場空間。
作為廣東服裝產業重鎮的虎門鎮,去年僅服裝行業電商交易就超過200億元,3000多家服裝企業從過去的“批發市場”模式走向線上交易,開始網上創品牌、建渠道的轉變。
廣東省商務廳廳長郭元強介紹,目前廣東八成以上流通企業已經觸網,產業集成中近四成企業針對線上線下不同需求提供產品,數以萬計的傳統企業注冊了專供網銷的電商品牌。目前廣東正大力扶持電子商務集聚區發展,線上線下互相滲透,進一步推動電商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
“我們的賣家基本集中在西部省份,買家基本集中在東南沿海,相距數千公里完成交易,價格由電子競價產生,業務員說了不算,老板說了也不算。”廣東塑料交易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蔡紅兵介紹,作為國內首個塑料現貨電子交易平臺,廣東塑料交易所采用電子競價和電子協議模式,開創了我國大宗商品現貨電子商務的新模式。而服務業新業態“廣新達”,將中小企業需要的每一個“服務環節”作為產品上線銷售,小至通關、物流、外匯、退稅,大至融資、信貸、戰略投資……企業所需要的每一個“環節”都可在電商平臺上找到最佳選項。
“廣交會”是我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也是廣東的一張“名片”,而現在形形色色的“網上廣交會”已將廣東外貿推向電子商務時代。“廣交會”帶動中國外貿發展壯大,“網上廣交會”則將“中國制造”帶上標準和定價權爭奪的高地。
2014年前三季度廣東網上貿易達到1.73萬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限額以上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69.6%,網絡購物交易額3386.5億元,相當于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3%。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廣東產業結構趨向高級化,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