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放緩是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的GDP增長預期定在7%左右。中國經濟會不會一路下滑,成為國內外普遍關心的大事。在兩會結束后的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給出他的答卷。
如何正確認識增速下降,是對中國經濟是否有信心的前提。怎么筑實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中國經濟能否保持持續、健康、平穩發展的前提。
應該說,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一種非常態,它建立在中國經濟的低水平和低總量基礎之上,靠的是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和人口紅利,通過投入大量的資源、資金得以維持,在中國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的今天,在改革開放政策紅利和人口紅利已經基本釋放,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明顯的今天,這樣的高速增長已經不可持續。因此,GDP增長下調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這一點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經濟增長下調已是必然趨勢,但不會一路下滑也是大概率事件。首先,與此前兩位數增長相比,7%是低了,但與10萬億美元經濟總量相比,7%實際并不低,同時,7%還是在不降低就業率的情況下實現的,所以并不會影響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社會穩定,是各方面可以承受的增長率。其次,與此前只有一個經濟增長目標相比,現在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一個區間目標,除了上限還有下限,如果速度放緩影響了就業收入等,逼近了合理區間的下限,政府并不會放任不管。政府怎么為經濟新常態筑底,李克強給出了幾個答案。其中,他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眾所周知,過去二十多年的高增長建立在改革開放之上,而改革開放的源動力正是來自從小崗村到進城務工的農民。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需要,除了黨和政府順應民意,加大改革力度,推進頂層設計外,沒有民眾強大的推動力,改革就不可能再出發。同時,改革開放打破的舊有利益格局,又被新的利益格局取代,這種利益格局有日益固化的趨勢,社會底層民眾的上升通道越來越窄。因此,“兩創”不僅是解決中國經濟新引擎的問題,而且事關改革大局。
除了激發民眾的積極性,政府也要為經濟新常態提供科學的政策支撐。李克強總理一直強調,要靈活運用市場和政府兩手,就政府而言,經濟新常態下可以做的工作一是清障。破除束縛經濟發展的各種清規戒律。本屆政府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兩年內就完成了當初提出的五年內砍掉1/3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今年還要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繼續砍掉國家部門授權地方政府審批的1/6事項,在省級推進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繼續探索事中、事后監管的新模式。簡政放權不僅是政府行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對經濟放緩的支撐力量。二是搭臺。該政府操心的政府還要操心,比如“兩創”,政府就要扶上馬送一程。李克強已經給“兩創”企業送上了一個大禮包:更多地提供租金低廉的創業空間,通過政府引導資金來吸引更多的種子基金,進一步減稅降費等。三是托底。本屆政府著眼于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和長遠戰略,對于經濟增速的下降,沒有采取短期強刺激政策,這被很多人認為政府是有定力的,這不僅提振了大家的信心和預期,同時也為應對有可能的增速下降騰出了政策空間。如果說,調結構是為了長遠,穩增長多少是為了當前,而政府就是一位有眼光、有耐力、有勇氣的平衡大師,該托底時就托底。其實,定向調控、分層調控、讓市場發揮作用等已經透露出某些微調的信息。
導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除了經濟發展規律之外,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遭遇發達國家金融經濟危機,外部需求下降,外部環境惡化,把中國經濟逼入轉型升級的軌道,再平衡成為破解經濟失速一劑必須咽下的苦口良藥。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美投資協定談判、兩岸進一步的經貿合作等戰略,不僅可以為中國經濟贏得新機遇、新空間,改善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驅動中國經濟合理發展,也可以推動世界經濟之車前行,一舉兩得、利己利人。
幾項措施并舉,既可以保證經濟增速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也可以促使中國經濟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在較長時期保持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保持中國經濟的大盤、基本面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