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鐘情于報告文學的作家,何建明的寫作風格清晰而獨特。新世紀以來,他創作了《根本利益》、《永遠的紅樹林》、《部長與國家》、《國家行動》、《我的天堂》、《破天荒》、《忠誠與背叛》、《三牛風波》等報告文學,以報告文學的形式構建當代中國的國家形象,以文學的名義彰顯中華民族的偉力與精神。其文本中的“國家敘述”獨具特色。近期,何建明發表了他的最新作品《國家——2011·中國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動》。這部長篇報告文學既保持著其一以貫之的文本特質,又顯示出別樣的風姿。
《國家》聚焦的是2011年中國政府采取“國家一級響應”的空前外交行動——歷時12天,從處于戰爭動亂中的北非國家利比亞撤離3萬余名中國公民,使他們轉危為安,順利返回祖國。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海外撤僑行動。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和激情的話語,再現了這一具有國際影響的重要事件,并以事實形象地詮釋了“國家”和“人民”的意義——“如果離開了自己的國家,你還會有什么?如果沒有了自己的人民,國能是什么樣?”作者在“題記”中寫下的這句話,可謂是全文的文眼,它描繪了國家與人民唇齒相依、血肉相連、命運相牽的緊密關系。
“國家敘述”其實也是作為“時代文體”的報告文學在逼近現實、思考現實和書寫現實時的必然選擇。如果報告文學沒有或者弱化了這種敘述,那這種文體的存在價值就將打折扣。因此,面對21世紀中國的崛起和復興,凡是有大志、有擔當、有理想的報告文學作家,都不僅不應忽視或者漠視“國家敘述”,還應當努力探索之、積極實踐之、勇于創新之,以光大報告文學的傳統、擴張報告文學的影響、凝聚報告文學的力量。
《國家》在藝術傳達上的突出之處主要表現在結構上,作家將時空交錯、頭緒復雜的事件進程處理得井井有條,詳略得當。在全景式多方位多層次描述的同時,以外交部派出的三個特別行動小組的活動貫穿全書,重點描述了我方人員在班加西、利突邊境、米蘇拉塔和塞卜哈等四個關鍵地點的撤僑行動,以點帶面地寫出了海陸空三路救援情況。作品的結構安排得精心與巧妙,使得作品的情節線索多而不亂、絲絲入扣,為這部以再現事件為主的全景式作品增添了光彩。
盡管全景式作品不以再現人物為主,但出色的人物形象的表現一定會為作品加分。《國家》在這一點上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這部作品描寫的人物眾多,從國務委員、外交部長、大使直至各級外交官,國資委各級干部,駐利中資機構職工,利比亞等國外交官、船長、機長、軍警等,均有涉及,其中重點表現的人物達數十位。作品將這些人物置身于突發緊急事件當中,通過語言與動作等描寫,生動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點,突出表現我方外交人員和中資機構人員愛國、勇敢、堅韌、忠誠、執著、善良的可貴品質,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