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呂氏春秋·節喪》記載,當時人們往往用一些能顯示身份、地位的專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隨葬,其后人也以此為榮。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中國盜墓史》作者、北京中央黨校歷史教研室研究員王子今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就讀于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曾經參觀陜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工地。他說,站在考古隊正在下挖的墓坑中,看到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質均與四周夯土顯著不同的247個盜洞,真切感受到歷代盜墓活動之驚心怵目。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盜掘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這座大墓發掘的最后階段,王子今也參與了部分現場工作,看到有十數個盜洞竟然一直打到槨室。
盜墓對考古工作的干擾與破壞,不僅表現在使墓葬中許多在洗劫中殘破遺失,還在于無知的盜墓者往往只根據市場價值尺度進行選擇,將一些雖然未必為古董商人看重,卻具有極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文物歸于毀棄。此外,墓葬對于考古工作的意義,并不僅僅表現為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墓葬形制、葬式等看來并不直接具有商業價值的遺跡現象,其實都包涵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而野蠻的盜掘,往往使這些現象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壞。盜墓行為對考古工作的嚴重損害,仍然有明顯的表現。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物因盜掘而出土,其發現地點以及其他有關遺跡現象至今仍不能明朗,其考古學的價值于是無法實現,以致于通過科學考古工作本來可能為認識古代社會歷史表現出重要意義的資料不能夠發揮作用。這些都是使關心和愛重中國歷史文化的人們深為痛心的。
著名考古專家李伯謙先生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王侯級墓葬的被盜率達90%以上。它們包括北京房山琉璃河的燕國墓地、河南三門峽的虢國墓地、山西侯馬的晉侯墓地、陜西韓城的芮國墓地和周公墓地、山東的齊國國君墓地等等。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陸地區的盜墓之風愈刮愈烈,從中原到關中,再到江淮,涉及到的省份有山西、甘肅、青海、新疆、湖北、湖南、山東、四川、吉林、河北、河南、安徽等,幾乎遍布中國古文化發源的中心區域。在全國各地只要有古墓葬的地方,就有盜墓者的身影。據了解,現今全國約有10萬盜墓大軍分布于各地,已構成選點、盜掘、銷售一條龍的盜墓產業。
事實上,盜墓現象也并非僅僅發生中國,盜墓已是一個國際化的災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顧問霍頓曾經指出,全球地上和地下的文物交易額僅次于毒品和武器交易的高額利潤。在中國、印度、埃及三個文物輸出大國中,中國幾乎擁有盜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東西。確切統計表明,在全球47個國家的218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就有163萬件,而這個數字僅僅是全世界所有私人收藏量的十分之一。中國、埃及、希臘幾個文物輸出大國的文物流失呈上升趨勢。而在中國的所有流失文物中,盜墓的獲得比例接近百分之百。(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