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都市題材電視劇的工程檔期,與建筑行業的工程檔期大致相當。建筑行業為了建筑安全,防止建筑材料因高溫和酷寒而出現熱脹冷縮,盡量在春秋之間完成主體澆筑。電視劇生產行業,也充分考慮到演職員身心的季節需求。拍電視劇也是一項高強度的勞動,暑熱和寒冷,無疑會加重勞動強度。讓大家在酷暑季節去休假納涼,在春節前后與家人相聚,是人情與工期共振的結果。貓冬,對主創們來說,也正是研究下一部作品的文案時間。
其三、曲線。
女性角色、特別是年輕女性角色,是都市題材電視劇不可或缺的。她們靚麗的外表、優美的身段以及青春的氣息,在和煦的季節里更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比如,春風會吹起她們飄逸的長發,著裙裝更能展示她們秀美的身材。冬天卻沒有這種可能。20、30、40歲的女性都裹在臃腫的羽絨服里,使妙齡的曲線美失去了展現的可能。這絕不是大眾通俗文化的市場思量。看一看報刊亭里,封面女郎的裝束,就會懂得“春衫薄”是文化市場歷練出的結果。
較之羽絨服,“春衫”的市場更大。在植入廣告和消費引導的背景下,電視劇更需要以曲線美為帶動消費的春秋,而不是冬天。一年四季里,女性觀眾購買“春襯”的數量和次數,遠高于她們購買的冬裝。曾經中國電影中女性角色的著裝,成為女性電影觀眾照樣剪裁的摹本。而今,電視劇中一些角色的服飾、首飾、手袋,都具有強大的廣告效應。在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片尾的“支持單位”名錄里,很難不發現幾個服裝品牌,但于中卻沒有“波司登”、“雪中飛”的影子。冬天,既然讓女性購買衣服的欲望受到節制,它之于電視劇的廣告潛力也就有限。
其四、想象。
冬天在當代都市題材電視劇中的缺席,是電視劇對季節的裁剪。從現實視角來看,這是一種敘事裂隙。就像上世紀70年代“樣板戲”里,英雄形象個個都是單身一樣。由此來看,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實際上更準確地說,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又異于生活。
今天,我們看電視劇,正如創作者編創電視劇,很難再用體驗一詞來總結觀賞和創作特點了。更多的情況下,我們是按照“類型”的口味預設,從想象的視角來創作和觀看一部電視劇,特別是都市題材電視劇。而“類型”的基本結構、要素、周期都變得相當格式化了。同時,“類型”創作所預想的觀眾,也不是較真兒的人們,而是沙發上的土豆了。
建筑物出現工程裂縫,往往是片面追求“多快省”的結果。電視劇創作追求“多快省”,也會造成敘事裂隙,比如冬天消失了,劇中的故事好像總是發生在熱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