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那么,我們用什么去鑄造文藝的靈魂?那就是中國精神。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人類生活的快速變遷,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的日益凸顯,導致文化領域出現了異常復雜的情況。各國家、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互融已成為常態。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思潮、各種觀念,此起彼伏,令人目眩。我們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世界,也迎來了一個必須在眾聲喧嘩中有所選擇、有所堅守的時代。那么,我們靠什么立足和堅守呢?
放眼世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其根脈都深植在它的民族精神之中,并以這種民族精神建立起它的獨特性,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搶占一席之地。喪失了精神獨特性,一個國家的文化就失去魂魄,無以立足。對中國文藝而言,堅守中國精神,弘揚中國精神,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當前,中國文藝迫切需要中國精神來支撐。文學藝術具有民族屬性,這是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這種民族屬性,當然可以體現在語言、形式、題材、體裁等諸多外在方面,但更重要、也更為隱蔽的,是體現在內核里的價值觀念、精神氣質。中國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在世界文藝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其特有的精神徽記,有其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傳統。幾千年的中國文藝,根植于斯,生長于斯,壯大于斯。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擁有了更多選擇,但是,中國文藝的根本不能丟。中國的人民大眾,即便在今天這樣一個開放和繁榮的市場環境中,仍然對本民族的文學藝術情有獨鐘,癡心不改,核心就在于,這是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能在這里觸摸到自己民族的靈魂,尋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喪失了中國精神,中國的文學藝術就失去了血脈之源、魂魄之根,即使形式再華麗、技巧再高超,也終究是徒有其表的軀殼。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藝需要中國精神,離不開中國精神。
那么,中國精神的核心是什么呢?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中國文藝堅守和弘揚中國精神,就是要堅守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當前,中華民族正大踏步行進在銳意進取的征程中。“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保障和動力支持,這是我們取得勝利、實現夢想的充分必要條件。事實上,一切文學藝術,都具有塑造人心、積聚力量、引領風尚的偉力。尤其時代發展到今天,文學藝術已成為人民大眾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人民對文藝的要求越來越高。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讓中國精神在生動的形象、優美的旋律、詩意的筆觸中落地生根、遍地開花,這是民族和時代對中國文藝的期待,也是中國文藝逐浪前行、成就自身之大的重要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