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電影檔的競爭又要開始了。當片商在苦苦尋找藍海時,有種電影類型卻一直無人觸碰,以至于翻閱整個中國電影史,它都好像被人刻意遺忘——這就是科幻片。中國電影百年史上,即使只要有點科幻元素就算是科幻片,數量用十根手指掰兩遍也數得過來。
是中國觀眾不愛看科幻片么?當然不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國內票房高達7.51億元人民幣,占了全球收入的五分之一。這還是部嚴肅型的硬科幻作品,像《阿凡達》、《變形金剛》等科幻娛樂大片,票房更高。
為什么中國拍不出好科幻電影?電影以工業為肉體,藝術為靈魂。這問題的答案或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魂體雙失。
就體而言,中國特效制作的問題不在資金、設備、技術等客觀因素,根本問題是缺乏現代電影工業的制造流程與思路。誠然,美國科幻電影的爆發與CG技術的高速發展密不可分。但是其視覺效果構建能力,并不是從計算機圖像時代才開始培養的。以1933年《金剛》為一早期節點,好萊塢電影特效制作的工業化生產歷程已經有80年了。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好萊塢的特效行業完成了極其精細的社會分工。特技攝影、模型制作、特效化妝等諸多專業都十分成熟,尤其是在技術與藝術的協作上磨合得幾近完美。20世紀70年代末逐步發展起來的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不過是提升和完善了這一流程的生產能力。
中國基層電影特效從業者的技術能力其實十分優秀,好萊塢眾多大制作中都有中國技術人員的身影。但中國電影缺乏的是成熟的工業化體系和協調這個體系的高水平創意人才。中國眾多影視特效公司,正在將這個科技密集型、創意密集型的產業,逐漸干成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本來應該拼技術、拼想法,最終只能拼價格、拼體力。
就魂而言,在中國,作為靈魂的科幻故事資源極度匱乏。科幻小說在中國一直處于邊緣與小眾的狀態之下。通俗文學嫌它嚴肅,嚴肅文學嫌它通俗。說得直接一點,科幻小說壓根兒就沒有進入中國文學話語體系,一直在尷尬地游離著。或許,對科幻文學作品給予足夠的尊重與關注,是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前提。
有人可能會說,不是有《三體》這樣的好作品么。別說,劉慈欣這部中國當代科幻文學的扛鼎之作還真要改編成電影了。可是說實在話,我真為這部電影的前途捏一把汗。
以科幻文學強其魂,以電影工業健其身。中國科幻電影,才有飛奔的未來可期!
(作者為南開大學新聞傳播系新聞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