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發展工程。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精心部署,狠抓落實,千方百計確保土地供應、確保資金到位、確保工程質量、確保分配公平,為困難百姓筑“幸福巢”,為萬千家庭圓“安居夢”,實現了經濟促發展、城市換面貌、百姓得實惠。“憂居”變“宜居”,在南通正一步步地“從夢想照進現實”。
“安置房建設就是要讓老百姓不吃虧、少吃苦、早安置、安置好。”新年伊始,南通市委書記丁大衛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圍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工作“七個更”的要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同步,更加注重在改革發展中用法治思維和方式維護群眾既得合法權益,更加注重為群眾辦實事與制度性機制性安排緊密結合,更加注重既積極作為又理性務實地抓民生建設,堅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任接著一任做,不斷推動民生建設邁上新臺階,讓全市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政策給力,撐起惠民大傘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追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南通市把更多人力、物力、財力向民生領域傾斜,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準確把握民生脈動,順應百姓美好期待。南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安置房建設現場辦公、協調指導;市人大、市政協主要領導多次視察,專題研究安置房建設難題。安置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每月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各區政府成立推進辦,定期協調解決問題。
好政策激發活力,點亮百姓心中夢想。自2011年開始,南通市就從棚戶區安置房的建設規劃出發,科學準確預測安置房需求總量,落實安置房空間布點,明確安置房配套要求,做好安置房的建設安排。在既滿足當前安置需求的同時,又為未來安置房的建設做好了基礎準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征收群眾多點選擇安置、積極配合征收。規劃共安排109個安置點,可建拆遷安置房2147.16萬平方米,安置93232戶動遷戶,基本能滿足2020年前市區所有動遷項目的安置需求,預計到2016年底可實現異地安置改造“先建后征”的目標。
與此同時,南通加快建立健全以安置房建設為重點,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職責。相應的財政投入、土地供應、信貸優惠、稅費減免等一套支持政策也逐漸完善,為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打開了一路綠燈。
“為了改變社會事業與民生發展現狀,不管財政收支遇到什么困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都要大幅增加。”南通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華堅定地說,要集中精力、財力加快建好安置房,下大力氣增進民生福祉,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科學設定動遷安置政策,確保動遷戶能夠分享到城市發展的紅利。由政府采取“限房價、競地價”的方式建設、銷售安置住房,不管市場價格如何變化,安置住房始終以較低價格定向供應動遷戶。安置面積上,充分考慮“靠套型”擴大面積,對電梯公攤面積進行政府補貼,給動遷戶吃下定心丸。
“趕在新年之前,搬進了新房。”住進幸福人家140平方米的安置房里,黃德新臉上滿是笑容,“拆遷安置后,一家人不僅住得好、收入多了,還享受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今年60歲的黃德新,原來是幸福街道轉水村19組村民,萬頃良田拆遷“換了兩套房”,一套位于幸福人家,另一套選在幸福世家小區,有96平方米,“將來給兒子作婚房”,黃德新笑著說。
從2006年起,南通市在保障城市住房困難家庭住房需求的同時,及早謀劃,將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擺上議事日程。除了鼓勵企業投資建設職工公寓和人才公寓外,還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地各類園區投入大量資金,興建租金低廉、配套完善的公共租賃住房。截止到目前,各園區、各企業累計直接投資15億元,已建、在建公共租賃住房超過100萬平方米,解決了4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的居住問題。從“簡陋工棚”到“陽光公寓”,這些公共租賃住房全部按照拎包入住的標準建設和裝修,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員工“住得上”“住得起”“住得好”。
一項項具體的政策,一個個有力的措施,一份份強大的保障,讓人感受到南通“真金白銀”改善民生的鏗鏘步伐,領略到南通推進“幸福城市”和“發展為了人民”的根本目的。
改革攻堅,破解多種難題
從規劃、拆遷、建設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樓房,南通在保障房建設實踐中勇于開拓,改革攻堅,大膽創新,破解了保障房建設中一個又一個難題,激情演繹了“民生改革、點亮夢想”的傳奇。
改革跟蹤熱點,時不待我,行政審批改革緊鑼密鼓、快馬加鞭。“串聯”變“并聯”,提速,再提速!
為努力讓動遷戶早遷新居,南通市在土地供應上,堅持優先供應原則,還建立和推行了綜合論證和預審機制。出臺了《南通市區安置房建設條件綜合論證工作流程》,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房管局、國土局、規劃局、建設局、環保局以及供電公司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對擬選地塊周邊的配套道路、供水、供電、供氣等事項開展綜合論證,確保建設選址的科學可行。綜合預審機制明確了各審批單位責任,將原來在土地掛牌后才能實施的項目方案、施工圖設計及相關報審工作與拆遷、土地掛牌同步進行,使市區絕大部分安置房項目可做到土地一掛牌即實現開工建設,節約近半年的前期工作時間。
行政審批改革僅是造就棚改“南通速度”的一個精彩縮影。在壓縮流程、提速審批的基礎上,南通市進一步細化環節、高速建設,聯合行動、快速驗收,按需速配、迅速安置,從而形成了前期審批快、工程建設快、竣工驗收快、交付安置快為特征的棚改“南通速度”。
改革切中難點,破解融資難,為百姓“住有所居”注入動力、保駕護航。
大規模建設保障性住房,面對資金瓶頸,南通市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不斷拓展融資渠道,多方面籌集建設資金。南通市搶抓政策機遇,成功獲批國開行棚改專項貸款全國第一單、100億元額度。在加大上級補助資金爭取力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棚改融資新渠道,創新市場融資新方法,成功發行股權收益理財產品15億元,并下發各區。目前,正在抓緊與央行交易商協會及相關銀行溝通,做好發行15億元銀行間債券的各項準備工作。
改革找準焦點,直面新形勢新階段下的民生訴求,滿足百姓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盼,讓改革紅利實實在在體現在百姓利益上。
近年來,南通市大規模開發,高強度投入,發展奇跡的背后,是不平靜后的平靜——一個和諧征遷的“奇跡”。為真正做到平安動遷,進一步促使國有土地房屋實現“和諧征收”,南通市建立了以政府為主體的房屋征收管理體制,全面規范房屋征收服務人員行為、征收服務招投標程序,對違規行為“零容忍”,全面實行從業人員掛牌上崗、亮證服務,全力推進陽光征收。同時,還建立了市級征收部門、區級征收部門、征收評估機構、征收服務單位“四位一體”的多元化糾紛調處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健全專項檢查、預警排查、紀檢巡查、綜合考評的“四管齊下”督察推進體系,切實做到“哪里有征收矛盾,哪里就有調解工作”,有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南通棚戶區改造之所以能夠順利推進,就是因為在和諧征收的同時,還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改革,在法制軌道上開展工作。推動平安征收、陽光征收,嚴禁暴力拆遷、野蠻拆遷。南通推動建立了依法征收指導服務機制,明確依法征收的規范流程,把依法征收的推動情況列入城建考核范圍。依法依規推進,公平公開公正,真正實現了法治征收。
這是一張張破冰前行的民生改革清單,這些建立在體制機制創新基礎上的惠民改革,不僅破解了一系列難題,也必將讓百姓享受到更持久的“民生大餐”。
生態宜居,創造幸福生活
保障房建設是一項重要的幸福工程。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工作中主動回應民生關切,一切從實際出發,努力把實事辦實、好事辦好,辦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出了小區大門,就是公交站臺;白天買菜購物,過條馬路去蘇果超市;晚上去小區北側的清源廣場散步鍛煉……69歲的退休工人孫美英,對自己能有一處樂享晚年的居所十分滿意。“拆遷時總怕自己給安置到城郊結合部去,沒想到政府愿意拿出好地段建設安置房,我家就是受益者。”孫美英感嘆,一般人肯定想象不到,主城區里有水有景的生態宜居寶地——錦安花園,竟然是拆遷安置小區。
圍著群眾意愿轉,把民意“筑”進保障房。“有適量適配的空間布局、有暢通便捷的交通道路、有優質齊全的教育資源、有功能完善的商業服務、有全面優良的醫療衛生、有優美宜居的環境景觀”,這是南通市為全市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定下的“六有”原則。近年來,南通市始終堅持安置房與普通商品房同等品質,堅持安置房戶型契合動遷戶需求,積極組織開展安置房示范小區及優秀戶型評比活動,提高了住戶對安置房的滿意率。
在后期管理上,為確保安置房小區環境始終有人管,南通市在市場化物業管理基礎上,通過在安置房小區中按不低于總建筑面積1%的比例配建物業經營性用房,其商業運營收益用于補貼小區的物業管理,為安置房小區的物業管理構建了長效機制。
南通市區從2004年開始建設拆遷安置房,此后,建設規模不斷提升、速度不斷加快,建成了一批質量優良、環境優美的安置宜居小區,拆遷安置由“就近安置”向“就近就好安置”轉變,安置房小區由“安居”向“宜居”轉變。如今在許多規模較大的保障房小區,居民們足不出小區,就可以到社區服務站辦理社保、民政等各種事務,到社區衛生室看病很方便,各種文化活動、公益活動也豐富了居民業余生活。在保障房社區,總能看到居民臉上的笑容,體會他們滿足的幸福。
興辦民生實事,就要保證所上項目符合群眾意愿,與群眾的需求“對上弦”。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南通市房管、國土、規劃等部門通過登門走訪,召開座談會、論證會,公開征詢意見等方式,傾聽群眾呼聲,收集民眾所需,了解民眾心愿,為民生工程的決策、實施提供第一手資料,努力使每一件民生實事恰好是群眾的犯難之事。
解決民生問題成效如何,最終要看老百姓是不是直接得到實惠,他們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是真正得到解決。這幾年,南通在加快安置房建設的同時,用真心、動真情、下真功,大力推進老小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得到越來越多的群眾發自內心的掌聲。
2014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將虹橋新村小區13幢樓列入全面整治項目,整治內容包括外墻出新、樓道出新、設施修繕、屋頂維修、拓寬道路、增設車位等,上述整治的實施,將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各區政府(管委會)及相關部門圍繞老小區綜合整治目標和要求,繼續積極推進實施基礎設施管養、樓道亮化改造、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機動車位改造、樓宇出新和屋面平改坡維修等內容的老小區整治工作。今年,南通市區計劃投資9700多萬元完成9個老小區的整治任務,讓老小區百姓過上更有質量的幸福生活。
談到南通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干部群眾不無感慨地說:“發展中堅持民生優先,表面上看,似乎對GDP等經濟指標的貢獻不大。然而,民生工程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李汝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