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
呼吁統一明示卡及合同
對于業界普遍認可的新國標中有利于消費者辨識紅木家具“身份”的幾項關鍵內容——產品使用說明書、產品質量明示卡和合格證,元亨利董事長楊波呼吁“希望能給我們紅木企業設計出全國統一的形式”,這樣有利于推廣執行。
楊波還建議制訂一種專用的紅木家具銷售合同。他認為,在家居賣場中現有的家具銷售合同針對廣泛的家具產品,很多規定與紅木家具的特性不符。“假如能有紅木家具專用合同,再與紅木家具的產品使用說明書、明示卡、合格證結合起來,肯定能讓消費者心里更踏實。”據其介紹,目前不同賣場有不同的家具銷售合同,“我們(元亨利)公司也有一種制式的合同,同一家企業要面臨20份大小樣式都不一樣的合同,希望行業內能借力新國標制定統一的紅木家具合同。”對此,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冰冰在公開場合回應稱,“協會將出面把這個事情進一步做一個交流探討”,拿出一個方案。
□消費主張
紅木家具對消費者來說是貴重的家居產品,而且它還具備一定的保值收藏價值,這也是新國標中強調材質保真等內容受到業界和消費者認可的原因之一。不過,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在明白消費紅木家具(關注紅木家具取材用料,避免以次充好問題)的同時,選購時不要忽視紅木家具的文化價值和工藝價值。
消費切勿“唯材質論”
太和木作的創辦人、北京市工商聯收藏品行業商會副會長關毅就向記者表示,紅木家具優劣,材質僅僅是一個基礎。他認為,紅木家具近年來受到追捧,與其原材料非常珍貴確實有關,黃花梨、紫檀木、酸枝木等名貴紅木都需幾百甚至上千年才能成才,市場的投機爆炒也加速了珍惜木材品種瀕臨滅絕的進程。因此,材料的不易取得,是紅木家具成為難得珍品的原因之一。但關毅提醒,重材質、輕工藝是近些年來古典家具收藏領域的“不健康”導向,當前市場上購買、收藏古典家具有過分強調材質的趨勢。
“世界上很多奢侈品的材質都不是第一位的評價標準,比如LV、愛馬仕等頂級奢侈品;在文物拍賣會上成交價最高、最受追捧的也都不是金銀器皿,往往是在于拍品的文物價值和歷史價值。”關毅還舉例說,書畫作品拍出“天價”,材質也不重要,關鍵的因素是齊白石等名家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收藏紅木家具也是一樣的道理。買家往往需要關注的是紅木家具的實用價值之外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價值,否則僅從實用價值而言,買個普通的板式家具產品一樣可以滿足使用需求。
“材”、“形”、“藝”要兼備
“一旦把紅木家具作為文化收藏品來審視,就不要陷入單純關注材質的消費誤區之中,而要更多強調文化性和工藝價值。”關毅介紹,以自己從事故宮文物修復工作的經驗來看,即便是故宮的家具也不是單一樹種為主,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家具,用料特別講究搭配、適度,采用包鑲工藝,主體、表面用黃花梨、紫檀,其他里料、配料板等用其他硬木材料。故宮中的清代家具取材多種多樣,有紫檀木、花梨木、酸枝、柏木、榆木、烏木等;即便是黃花梨的家具取材,也是海南黃花梨、越南黃花梨都采用的,不存在現在市場更強調和推崇海南黃花梨的現象。他認為,對紅木家具材質的關注要有度。從衡量紅木家具價值的需要具備“材”、“形”、“藝”三個方面來看,可以各把三分之一的關注度均衡地放在這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