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艾滋病,它已成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12月1日是第26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共抗艾滋共擔責任 共享未來”。不為大家所了解的是,目前,艾滋病已經由“絕癥”轉變為了可控的慢性傳染病,只要積極治療,艾滋病感染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62歲的成都人張稚偉(化名)退休在家,每天除了進行適度的身體鍛煉,還幫女兒帶著外孫。除了需要服用抗病毒藥物,并接受隨訪和檢測,他的生活和其他人沒什么不同。
張稚偉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1996年在河南賣血時感染了艾滋病,至今已有17年。憑借積極的心態,以及堅持服用抗病毒藥物,他患艾滋病就像其他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一樣。事實上,艾滋病已經由“絕癥”轉變為了可控的慢性傳染病。“艾滋病感染者如果堅持抗病毒治療,跟正常人預期壽命只相差幾年。”早在去年,國家疾控中心主任吳尊友就對艾滋病有了這樣的說明。
今天是第26個“世界艾滋病日”,這一次,我們一起重新認識作為一種慢性病的艾滋病,以及感染了這種慢性病的人群。
新認識
“絕癥”變為慢性病
“感染者可以生小孩,但要執行嚴格的母嬰阻斷程序。”
艾滋病由“絕癥”、“超級癌癥”轉變為慢性病,并不意味著感染艾滋病后可以不在乎。“如果一個艾滋病感染者完全放棄治療,大約可以存活一年半左右。”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艾滋病區主任何盛華提醒,艾滋病感染者越早檢測越早介入治療,治療效果越好。成都市疾控中心性病與艾滋病防制科科長何勤英說,“各地的疾控中心和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都可以進行檢測,而且會為檢測者進行保密。”此外,國家實施“四免一關懷”政策,免費為感染者提供抗病毒治療藥物。
張稚偉是何勤英剛參加工作時就關注和聯系的感染者。1996年,一次賣血經歷讓張稚偉和妻子感染了艾滋病。2002年,張稚偉的妻子去世。“他(張稚偉)的心態更積極,服藥依從性很高,平時也保持了一定量的鍛煉,現在生活質量也不錯。”何勤英說,“感染者要慎重考慮生育問題,感染者可以生小孩,但要執行嚴格的母嬰阻斷程序。”
新觀念
堅持用藥不懼“死神”
“進行積極治療,與正常人壽命相差只有3到5年。”
“在很多人眼里艾滋病是‘超級癌癥’,感染了艾滋病就意味著死神降臨,實際上這種觀念早就應該轉變了,艾滋病就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何盛華說,來自業界的研究顯示,如果艾滋病感染者早檢測早發現,并進行積極的抗病毒治療,其預期壽命與正常人相差只有3到5年。
“艾滋病不能與死亡相對等,就像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一樣,通過終身用藥控制,可以保證有質量的生活”。何盛華認為,艾滋病與其他慢性病相比,除了具有傳染性,最大的不同其實是人們對待艾滋病患者觀念的不同。
“上個月有個西裝筆挺的人來復診,跟我們打招呼,我們完全沒認出來。”他們所呈現的積極狀態讓何盛華感到欣慰。
新生活
感染者重獲新生
“生活與常人無異,僅每天早晚需服兩顆藥片。”
“我還能活多久?”這是2010年檢測出感染艾滋病時,閃山云腦子里唯一關心的事。今年31歲的閃山云是愛白成都同志中心的志愿者,多年前,當得知自己因一次不安全性行為感染艾滋病后,覺得天要塌下來了。
去年8月,香港“抗艾名人”張錦雄被請來成都工作,他的出現使閃山云真正振作起來。張錦雄感染艾滋病17年,但他堅持治療,至今保持著不錯的生活質量。“一個跟自己經歷相同的人活了17年,讓我深受觸動。”經過2年的積極服藥治療,閃山云的身體得到了很好的恢復。閃山云目前的生活與正常人無異,僅每天早晚需要服用兩顆藥片。
華西都市報記者劉春梅向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