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動物,給人治病的醫學不應該只是生物科學,而應有社會性和人文性。”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原衛生廳副廳長耿慶山29日在醫患溝通技能培訓會上指出,醫生不能僅盯著醫學技術,而要拿起“人文聽診器”,研究患者的需求,“要是心里有患者,你的舉手投足都是在溝通”。
羊城晚報連續幾個月來推出的“尋找感人醫患故事”系列報道,感動了很多人,不少讀者主動給本報寫信和打電話,暢談促進醫患和諧的想法和建議。對此耿慶山說,通過溝通建立互信,最終才能達到和諧。
醫護自發報名
招生超出計劃
從去年開始,作為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副主委的耿慶山著手在廣東推動醫患溝通技能與醫生自我成長培訓,已得到廣州地區多家醫院積極響應,不少醫生、護士和醫院工作人員自發報名。“這是今年的第一屆,這次培訓原本計劃招100人,結果有130人報名”。
據了解,正在開展的這次為期三天的培訓,師資主要來自省人民醫院和省精神衛生中心,還邀請了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同濟大學等機構的專家擔任老師,培訓內容則涉及各種情況下的溝通技巧、特殊病患的關系處理等,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實踐訓練等方式,著力提升醫務人員的自身技能。
“目前這種培訓模式還在摸索和嘗試,等成熟后要在全省推開。”耿慶山說。
保證醫療質量
醫院應該限號
“醫患溝通不夠是很多惡性醫患糾紛發生的主要原因。”耿慶山分析稱,在深圳“縫肛門”事件中,助產士發現產婦有痔瘡,就幫其做了縫合,但由于事先沒溝通,產生了誤會,患者家屬還曾認為是紅包送得不夠,事后患者告醫院時的理由是助產士超范圍非法執業。
耿慶山說,在培訓過程中,他曾安排醫生模擬現場與患者溝通,發現醫生講得頭頭是道,“可惜在現實中他們卻沒做到”。
為何做不到?很多醫生回答是“太忙”。很多醫生一上午看100個病人,不喝水不上廁所平均也就2.4分鐘看一個,上午出診要看到下午兩點,下午則要看到晚上八點“這樣還如何保證醫療服務質量?”
耿慶山說,衛生行政部門應出臺規定,給不同科室和不同級別醫生劃出限號標準,“醫院限號也能倒逼分級診療,促進患者小病向基層衛生機構分流”。
除了醫學標準
更需人文標準
如何重建醫患互信?耿慶山舉了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的例子,這是一家民營醫院,“要說治療技術肯定不算最強的,但全國乃至海外很多患者都慕名而來”,耿慶山指出,他調研后發現,該院除了重視醫學技術,還提出了“人文抗癌”,注重給患者心理撫慰,很多患者直言“死也愿意死在這里”。
“鐘南山院士認為,醫患溝通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醫生能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也就是醫生要學會換位思考。”耿慶山說,醫生和醫院不應一味追求醫學設備的先進、醫療技術的提升,而應去關注患者的需求,并設法提升服務質量。
耿慶山說,現在三級醫院評審強調的都是醫學標準,而很少有人文標準;這種導向導致醫院都在拼技術、拼設備,很少研究患者需求,“醫生要拿起‘人文聽診器’,心里時刻裝著患者,關注患者需求,并設法滿足他們。”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通訊員 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