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服務、醫療資源應該如何分配?“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問題如何解決?在廣州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期間,廣州市多名政協委員圍繞“我們應該怎樣看病——醫改之我見”的主題與網友進行交流互動。
網友最關注醫患關系
近年來,醫患糾紛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本次網上訪談中,絕大多數網民提及此問題。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大學統戰部部長林娟認為,“信任、和諧的醫患關系,必須要健全醫療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建立第三方鑒定與協調機制,逐步建立醫療糾紛責任險,實現醫患關系良性互動,加強安全教育,建立健全醫患糾紛處理工作機制等。”
“人民調解機制化解醫療糾紛是社會管理方式的一大創新,可以起到社會減振器的作用,有利于贏得醫患雙方的信任。”林娟說。
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院士曾指出,全國超過一半的醫患糾紛本身不是醫療事故,而是由于溝通不足。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院長尹熾標分析說,“出現醫患沖突的原因是多樣的,有醫院醫生的原因,也有患者的原因,更有醫療資源的原因,比如醫療收費價格不合理、沒體現醫護人員的價值,導致‘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
廣州是廣東省乃至華南地區醫療資源集中地,門診量大,醫患糾紛頻發。去年4月的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廣州市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廣州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規定》明確由市司法行政部門指導設立市醫調委。另外,為促使化解醫患雙方風險,《規定》明確公立醫療機構應當參加醫療責任保險。同時,鼓勵非公立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參加醫務人員醫療執業責任保險,公立醫療機構醫療責任保險的承保機構通過政府采購程序確定。
尹熾標表示,“社會應該加大對醫療領域的投入,最終實現全民醫保,降低患者自付比例。在出現醫患糾紛時,實行第三方調解或走法律途徑依法理賠。對職業醫鬧,必須強力打擊,以維護醫療秩序和保護醫護人員安全。”
綜合醫院門診費偏低
有網友反映,現在社區的醫療力量太薄弱,很多病都要到醫院去看,醫改能否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海珠區衛生局預防保健與社區衛生管理科科長劉芳芳回答說,“目前社區的醫療力量確實和大醫院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政府也越來越關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近年來在業務用房標準化建設、醫療設備配置等方面都投入很大,社區醫療網絡基本上已經建立。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在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能提升方面,政府也出臺了系列措施,包括及時增加醫務人員編制、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多種形式的崗位培訓、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等。”
不過,在廣州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分組討論中,醫療衛生界委員趙子文指出,目前的醫療改革過分傾向基層,但綜合醫院診費低的問題卻得不到充分關注。
趙子文表示,在社區醫院,由于實行收支分開、財政支付,基層醫生月收入普遍在8000元到12000元之間,已經達到普通三甲醫院醫生的收入水平,而三甲以下的綜合性醫院月獎金僅2000元到4000元,醫生月收入4000元到7000元。趙子文以自己所在的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例:該院醫生一天看約70個病人,社區醫院一天卻只看約20個病人。這種情況導致大型綜合醫院醫生工作強度大,好醫生流失嚴重,而病人看病時間很短,導致政府投入不斷增加但醫患矛盾卻不斷加劇。
趙子文建議廣州應該對診金進行提高和分級,比如普通醫生掛號費40元,高級醫師70元到100元,著名專家300元,讓醫生依靠診金能獲得較高收入。
提供性價比高的醫療服務更可行
2014年9月1日,廣州開始實行大病醫保制度。現在廣州市的城鄉居民不需要額外交費就可以享受最高18萬元的大病醫保待遇。并且,從今年1月1日開始,廣州全面實施大病醫保。廣州市統一城鄉居民醫保,240萬新農合參保人員與廣州市城鎮居民參保人員同樣可享受最高12萬元的大病醫保待遇。
對廣州的大病醫保制度,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城建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曉芬認為,相對市民希望增加大病醫保投入、將更多疾病納入大病醫保范圍等訴求,提供性價比高的醫療服務更具有可行性。“作為參保人,一定是期望大病醫保的范圍越大越好,獲得的醫保待遇越高越好,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醫保基金的管理方,它承擔著醫保基金的籌資、安全運作、有效管理的責任,所以就要在合理支出和資金總額之間找到平衡點,兩者不會持一樣的觀點,所以我們要多一點換位思考。”
江曉芬建議,“作為醫保基金的管理者,應該加強對醫療服務提供方的制約,通過基金運作和醫療服務價格杠桿,使醫療服務提供方為參保人提供性價比高的醫療服務,這就是我們常提到的第三方責任制。”
醫改旨在讓群眾能享受到公平、均等、有保障的醫療服務。因此,很多網民表示,希望讓更多人,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公平享受到醫療服務。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殘疾人康復中心主任張嘉默表示,完善殘疾人醫療康復保障制度的建設,提升殘疾人生命質量,一直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重點工作。在政府主導、全社會支持下,弱勢群體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會不斷改善。
本報廣州2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