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伴隨女性半生的“老朋友”。月經的俗稱有很多,如壞事兒了、大姨媽、姑媽、好事、倒霉了等。月經是否正常與有無器質性病變、激素水平等多種因素關聯,因此,還有人把月經稱為女性健康的“晴雨表”。不過,如今耳聞的“月經病”似乎非常多,如月經周期不規律、經期經量異常、痛經等,都屬于月經病。醫生認為,一方面與女性就診意識提高有關;另一方面,壓力大、飲食習慣不健康、作息不規律等都會引起月經病。
更年期月經不規律 未必正常
張君(化名)今年28歲,提起“大姨媽”,張君是又愛又恨。“自從23歲那年,每次來月經都會肚子疼,小腹就像有人在使勁兒撕扯,全身冒冷汗,有時還會吐,只能躺在床上。”更嚴重的時候,她曾被同學送到醫務室打吊瓶,“好幾次就快暈厥了,把同學都嚇得不行。”
張君一直以為是體質不好導致,并沒有去醫院詳細檢查。直到工作前,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顯示,她患有卵巢巧克力囊腫,目前一直在吃中藥調理。
如今周圍耳聞的月經病似乎很多,其實,月經病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存在的問題。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主任醫師許俐說,正常的月經周期應該是28天加減7天,經期為3-5天,7天以內都算正常,出血量為20-80毫升。不過,偶爾超出規律范圍也不必驚慌,連續3個月異常則需要就診。
“不少女性會因月經量減少來看病,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月經量是波動的,只要不是太少,也沒有其他不適,一般沒有問題。”山東省中醫院婦科副教授張麗娟說。
對于青春期女性來說,由于卵巢功能發育不完善,月經初潮后的一兩年時間內,出血量少、周期不規律等都是正常現象,可以不必過于擔心,但是,如果初潮兩年以后,月經還是沒有達到規律狀態,就應到醫院就診。更年期后,隨著卵巢功能退化和激素水平的變化,月經也會有一定的波動,但是,更年期女性如果月經出血量大,容易導致子宮內膜增生,長此以往存在癌變的可能,因此,更年期月經不規律也不盡然正常。
體重下降超10%影響月經
雖然“大姨媽”定期光顧讓人不舒服,但若“大姨媽”不來或久“住”不走更使人擔憂。許俐說,首先應排除器質性病變,例如子宮肌瘤容易導致月經周期短、經期延長、出血量大;對于育齡期女性來說,還應排除懷孕、宮外孕、先兆性流產等原因引起的出血。若檢查也沒有發現明確病因,西醫一般認為月經病是卵巢功能引起的。
張麗娟表示,在中醫看來,月經是否規律主要受外感、情志、生活和體質四個方面的影響,外感主要是指外感寒邪熱邪,特別是在月經前及經期,受涼容易導致痛經,因此冬天女性痛經要相對更多一些;情志則主要影響月經周期,例如發怒、緊張、焦慮等情緒,都會導致經期提前或延后。
生活方面影響較大的有飲食、藥物、勞累等方面。張麗娟介紹,暴飲暴食或者過度節食都會影響月經,通常,體重下降超過10%時就會影響月經,“現在不少年輕女性經常使用減肥藥和緊急避孕藥,導致不來月經或者不正常出血,臨床中比較常見。”張麗娟表示。
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九種類型,而不同的體質也會影響月經運行,例如體質陽虛的人對寒涼更敏感,容易受到寒邪影響導致痛經;氣滯型體質性格上較為急躁,在經前經期容易感到乳房脹、肚子脹、痛經。
頻繁流產破壞 子宮內膜影響月經
月經期間下腹痛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每個人來月經的時候都會有一些不舒服,只是個體感覺有差異,當痛經影響到正常生活的時候才是一種疾病。
痛經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主要是由于子宮發育不好或體內前列腺激素分泌紊亂引起的,例如宮頸口過緊或子宮過度傾屈,在月經來臨時子宮過度收縮,會引起痛經。此外,中醫認為,受涼、氣滯血瘀等也會引起痛經。
對于原發性的痛經來說,分娩過程中宮頸擴張、子宮的發育進一步完善,部分痛經癥狀在生育孩子后會減輕,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痛經都能通過生育改善。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因此,血瘀型的痛經可通過活血化瘀來緩解,例如經前和經期用生姜煮紅糖水服用,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熱敷、熱水泡腳等也都可以緩解痛經。專家表示,不少女性會通過服用止疼藥來緩解痛經,偶爾一兩次沒有大礙,若長期如此會影響身體健康,這種做法并不可取。
繼發性痛經多是由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主要出現于已生育孩子或有流產史的育齡女性中,需要治療。專家提醒,頻繁人工流產會破壞女性子宮內膜,導致子宮內膜變得非常薄,不僅會引起月經出血量的減少,還會影響子宮功能,女性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