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歡和學生們待在一起,病逝前幾周還在給尚未畢業的研究生修改論文。”12日,電子科大光電信息學院教授嚴高師病故,其家屬遵照遺愿,未設靈堂。
前日,嚴教授的妻子黨女士仍然處在悲慟中,但家中不時前來慰問的親友讓她的情緒稍稍有些平復。“在嚴老師患病期間,得到了全校特別是光電信息學院師生給予的多方關懷和無償獻血等大力幫助,感恩大家為嚴老師所做的一切。”嚴高師教授的家屬在訃告中如是寫道。
嚴教授的離去讓人惋惜,尤其對于一個特別的群體來說。這個群體一共26個人,從2013年6月嚴教授體檢時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到其去世前,至少有26名師生為嚴教授捐獻血小板。據黨女士回憶,當時六醫院參與治療的醫生說,如果患上急性白血病,經化療治療無效,那么一般就意味著其生命只剩下3~6個月的時間。“是光電信息學院的師生延長了嚴老師的生命。”黨女士稱。
13日下午,在談到獻血的師生時,黨女士一連用了幾個謝謝,“從2013年6月到2015年4月,這1年10個月中,只要用血緊張,光電信息學院的師生們便會自發前往血液中心為嚴老師獻血。如果沒有他們,嚴老師就不會活這么長。”
在談到一個細節時,黨女士的眼中明顯有淚花泛出。嚴教授在住院期間,有段時間恢復得挺好,他會去電子科大校園內逛逛。雖然嚴教授的身體仍然有些孱弱,但他還是盡量多在校園里走走。“在電子科大三十多年,他太熟悉這個地方。他什么都看得開,和學生沒有距離,病逝前幾周還在為尚未畢業的學生修改論文。”
經統計確認,該學院有26名師生給嚴教授捐獻了約30個治療量的血小板(一個治療量的血小板相當于800ml全血),前前后后持續近1年10個月。
據了解,抽取血小板要比抽取全血的時間更長些,后者只需10分鐘左右,而1個治療量的血小板則需要獻血者在血細胞分離機旁躺1小時左右。目前國內以捐獻機采血小板最普遍。捐獻血小板恢復較快,一般間隔一月就能獻一次。
“約在2013年下半年,當我們得知嚴教授急需血小板的消息后,我們就將用血消息告知同學們了。”據光電信息學院負責研究生工作的趙學功老師回憶,該學院研究生報名很積極,當時就有30多人。最后其將所有學生按3人一組分組“排隊”為嚴教授獻血,“不過,中間停了一段時間,因為嚴教授好轉。”
師生情
最后輔導——“在電子科大三十多年,他太熟悉這個地方。他什么都看得開,和學生沒有距離,病逝前幾周還在為尚未畢業的學生修改論文。”
延長生命——“如果患上急性白血病,經化療治療無效,那么一般就意味著其生命只剩下3至6個月的時間。是光電信息學院的師生延長了嚴老師的生命。”
□家屬聲音
真心謝謝你們
“在嚴老師患病期間,他得到了全校特別是光電信息學院領導及師生員工給予的多方關懷和無償獻血等大力幫助。感恩大家為嚴老師所做的一切,感恩一路有親朋好友同事的相伴慰藉,真心謝謝你們。”
故事
成都商報記者聯系上了26位獻血者中的9名學生中,其中7人均是首次捐獻血小板,有3人多次捐獻,共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1、譚雄雄(嚴教授的學生)
坐著公交去獻血
“我本科時上過嚴老師的課。他是光電信息學院的老教授,自從他生病后,我們很關注,于是自發報名給嚴教授獻血。2013年元旦前,我們3個人坐公交去市血液中心。
2、汪豫(不認識嚴教授)
老師送來營養品
“我是第一次獻血,而且獻的是血小板。當時很害怕,胳膊都在抖,但獻了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但是誰知嚴教授為了對我們表示感謝,就托輔導員給我們送了營養品過來,大家誰都不接受,于是折了現金準備送還,不過嚴老師沒收。光電信息學院是個大家庭,嚴老師又是位老教授,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3、趙學功(負責組織獻血者之一)
3人分為一組
“嚴教授在學院三十多年,和藹開朗,同學們都很喜歡。在得知嚴教授急需血小板的消息后,我就通知了同學們,當時就有30多人報名,最后3人分為一組,‘排隊’為嚴教授獻血。”
成都商報記者 王春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