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西省襄汾縣城往西南走三公里,看到路邊一家連一家的中藥材經銷站,便到了荀董村。“荀董”這個村名據說來自晉國名臣荀息和董狐,而如今,這個村子更多地因為中藥材生地而聞名。
《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村口的牌坊上,赫然寫著“華夏藥材第一村”,兩側還撰著楹聯:“古砦功赫孕荀董雙相安社稷,新村名噪興藥材一業振家邦”。
“中藥材市場上,一說生地,都知道咱們荀董!”荀董村生地產業帶頭人高有倉介紹,經過30多年的發展,荀董已形成以生地為主,附帶經營丹參、黃芩、柴胡、白芍等多種中藥材的產業格局,年銷售生地2萬噸,占全國銷量的2/3,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以生地為主的中藥材集散地。
生地,又叫生地黃,是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主產于河南、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的功效,是六味地黃丸等中成藥的主要原料。生地是在秋季采挖地黃后經過干燥制成,若將生地再進行蒸煮,即成“熟地”。
村民們說,荀董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搞生地種植,由于生地一度賣不出去,荀董人就到全國各大藥材市場跑銷路,逐漸走出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路子。“那時村里家家戶戶搞生地,一年收入十幾萬很普遍,上百萬的也不少。”藥材經紀人張彥斌說,當時要是聽說哪家買了小汽車,肯定是荀董的;要是到城里買東西說自己是荀董人,價錢一定講不下來。
荀董的生地產業還帶動了當地運輸業、加工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村富余勞力的就業問題。每年農歷九月到十二月集中加工生地期間,周邊村鎮受雇到荀董村烤生地的農民不下兩千人,單人一天的收入可達120元;村里還常年有七八十個裝卸工,僅靠裝卸藥材,一年收入在7萬元以上。
近年來,荀董村的生地產業也在發生變化。由于生地不能重茬種植,附近能種的地已經不多,不少村民遠赴河津、永濟、陜西等外縣外省包地種植,或是給當地提供種子、技術、再回收藥材;從前在外跑的經紀人有了穩定客戶,只需在家里用電話、網絡接訂單。
“現在干的人少了,但是規模都大了,以前是游擊隊,每家三五十噸,現在是正規軍,都是一兩百噸。”高有倉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荀董村采訪期間,“壓力”成為一個常常被提起的詞。一些生地大戶說,近兩年中藥材市場整體疲軟,生地價格下跌,銷售也受到很大影響。“去年我只收了五六百噸,比往年少了一半,主要是要貨的人少,銷不出去。”張彥斌說,村里三四成的人已經不干了,都出去打工了;在外包地的面積也從去年2000多畝減少到今年的1000多畝。
市場低迷與國家加強藥品監管有很大關系。我國從2011年開始實施新版藥品GMP認證,中藥飲片生產須在今年年底前達到新版GMP要求,否則不得繼續生產。由于質量問題多發,一些藥企還被收回了GMP證書,甚至被責令停產。“藥企生產量減少,對原材料的需求也就少了,預計這一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高有倉說。
“另一個問題是,地黃產地遷移使得荀董人的優勢減弱。”襄汾縣中藥資源動態變化監測站工作人員楊麗平說,由于地黃產地不斷向外遷移,使得運輸成本越來越高,影響產品的競爭力。“現在河南的地黃數量多,他們離市場近,價格更低,對我們的沖擊很大。”
在市場壓力迫近的同時,荀董的生地產業自身還存在產品附加值低、質量較差、管理粗放、內部無序競爭等問題。
“雖然現在規模很大,但是我們的產品質量不行,而且都是粗加工,辛辛苦苦一公斤掙一點錢,成了給別人打工。”高有倉說,現在大伙已經有了共識,荀董藥材產業應當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深加工產品,才能實現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