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昨天二次審議《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簡稱“草案修改稿”)。為解決“救護車堵在路上”的情況,草案修改稿規定,在救護車趕到前,離患者家最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先行指派社區醫生上門,對患者進行應急救治。此外,對于急救機構的設置應依據人口交通而定。
救護車趕到前 社區醫生應先救治
家中突發急危重病情,救護車卻堵在路上,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罕見。針對這種狀況,有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當患者發生急危重病情時,社區醫生是距離患者最近的醫護人員,應該充分發揮社區醫生能快速到達患者身邊的優勢。為此,建議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醫生參與急救服務進行規范。草案修改稿規定,“在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到達現場前,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按照就近原則協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先行指派社區醫生對患者進行應急處置服務”。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孫世超還提出,為加強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的科學合理布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需求,建議由市人民政府承擔院前醫療急救資源規劃布局的職責。他提出,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綜合考慮區域人口數量、交通狀況和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分布情況、接診能力等因素,制定本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設置規劃,并向社會公布。
急危重患者 將有救治綠色通道
在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見時,不少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提出,目前本市存在急診資源布局不夠完善、各大綜合醫院急診室病人就診分流轉出通道不暢、大量急診資源被非急診患者占用等問題,使真正的急危重病人難以及時入院診治。因此,加強院內醫療急救機構布局和管理、提高其急救能力及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建議,在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職責中增加“完善本市急診資源布局,加強急救學科建設”內容,并對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提高銜接效率做出規范。
草案修改稿規定,院內醫療急救機構應加強急救設備設施配備和就診秩序管理,提高院內醫療急救能力和水平,保障與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銜接順暢。為使患者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搶救,北京將“制定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標準,及患者傷病急危重程度標準和救治急危重患者院前與院內銜接的綠色通道標準”。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的調度平臺將對符合救治急危重患者院前與院內銜接綠色通道標準的,協調院內醫療急救機構開通綠色通道。
□相關
本市今年立案查處案件中大案占98%
37名違法保外就醫罪犯被收監
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池強昨天向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作《關于履行法律監督職能情況的報告》時提到,去年以來,依法督促將37名違法保外就醫的罪犯收監執行,包括廳級干部兩人。
池強提到,今年立案查處的案件中,大案占98%,為近年之最,縣處級以上要案占35.9%。成功將“百人紅色通緝名單”中的孫某從柬埔寨押解回國,依法追捕、勸返19人,“查處職務犯罪,決不允許人為拔高湊數”。
針對以錢贖刑、權錢交易等問題,池強表示,盯住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刑罰變更重點環節,持續開展專項檢查。
池強稱,去年以來,依法督促將37名違法保外就醫的罪犯收監執行,包括廳級干部兩人。根據一些罪犯獄內消費高又不履行財產刑的情況,加強同步監督,對確有能力而不履行裁判的,依法建議不予減刑、假釋,法院采納28件;協助成功追繳“股市黑嘴”汪某某罰金3000多萬元。嚴查案件背后的賄賂、瀆職犯罪,共立案偵查10人。
池強介紹,去年以來,依法不批捕9374人,不起訴4088人,無罪判決同比下降60%。督促清理3年以上久押不決案件85人。
去年以來,依法追加逮捕470人,追訴漏犯425人。對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程序違法的民事、行政裁判,提出抗訴68件,建議再審22件,改判率67.78%;依法提起抗訴93件,法院改判68件。
京華時報記者 孫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