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日前在京發布的《2013中國骨質疏松骨折防治藍皮書》披露,近年來,我國骨質疏松骨折發病率居高不下,但由于認識不足和診斷條件所限,只有約1/5的骨質疏松骨折患者得到了相應的抗骨質疏松治療。專家呼吁全社會關注骨質疏松,提高對抗骨質疏松治療的認識,從而減少骨質疏松骨折的發生。
在10月20日“世界骨質疏松日”來臨前夕,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攜手國內知名骨科專家于京發布《2013中國骨質疏松骨折防治藍皮書》。據統計,目前全世界50歲以上的人群中,女性骨質疏松癥患病率約為1/3,男性約為1/5,均高于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預計未來30年內,骨質疏松將占到所有骨折病例的一半以上。
《藍皮書》指出,中國50歲以上婦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為15%,相當于每7名50歲以上婦女就有一位發生過脊椎骨折。6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也明顯增高,女性尤為突出。
《藍皮書》表示,中國是世界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近年來中國髖部骨折的發生率明顯上升,預計未來十幾年中國人髖部骨折率還會明顯增長。目前中國每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的直接經濟負擔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藍皮書》披露,近年來,由于認識不足和診斷條件所限,只有約1/5的骨質疏松骨折患者得到了相應的抗骨質疏松治療。與會專家呼吁,關注骨質疏松骨折,提高骨質疏松診斷率和治療率,尤其是對已發生骨折的患者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預防嚴重致殘甚至致死。
《藍皮書》顯示,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隨年齡增長,患病風險增加,嚴重者可導致骨質疏松骨折。而骨質疏松骨折是一種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輕微創傷時或日常活動中發生骨折。骨折發生的常見部位是脊椎、髖部和前臂遠端,可導致患者病殘和死亡率增加。研究發現,髖部脆性骨折患者1年內致殘率高達50%,死亡率達15%~33%。此外,骨質疏松骨折還會導致慢性疼痛、行動不便和長期殘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北京醫院骨科主任薛慶云指出,一旦發生骨質疏松骨折未經治療,很可能再次發生骨折。在我國,醫患都沒有對此給予足夠重視。不少人沒有意識到嚴重腰背痛很可能是由脊椎壓縮性骨折引起的,這也是最常見的骨質疏松骨折,絕大部分老人采取臥床、制動、止痛等保守治療。有調查顯示,在因骨質疏松骨折就診的男性患者中,只有3%接受了骨密度檢查,10%—15%接受了抗骨質疏松治療。抗骨質疏松治療沒跟上,可能會導致再次骨折。
有專家指出,重要的問題是大家對骨質疏松認識不足。比如老年人常見的彎腰駝背,大家都覺得是個很自然的現象,很少人會想到有可能是骨質疏松在作怪。其實,老年人的身高變矮就是骨質疏松的一個典型癥狀。另外,一個老年人常見的腰酸背痛、骨頭痛,很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如果腰背部、髖部或四肢有嚴重骨痛,應該想到骨質疏松的可能性。只要想到了,其實診斷很簡單,去醫院做一個骨密度檢測就可以了。
專家呼吁,應建立有效、規范的治療模式,對骨質疏松骨折進行全程管理。中老年人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BMD)檢測,以便早診斷;其次,對已有骨質疏松癥、已發生過骨質疏松骨折或已有骨量減少并伴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者,可通過補鈣和藥物治療,阻止骨丟失并降低骨折風險。
文/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