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熱力圖中,由中心區往外分別用不同顏色分布表示就近入學的人數比例,顏色越深代表就近入學的人數越多、比例越高。市教委供圖
市教委昨日公布本市今年義務教育入學情況:截至7月16日,全市小學就近入學比例為93.7%,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為6.3%。初中就近入學比例為76.82%,特長生入學比例為6.75%,民辦學校、寄宿制學校等其他入學比例16.43%。今年,東城、西城、海淀、豐臺等區“小升初”電腦派位,就近入學比例首次突破80%。
■錄取情況
初中就近派位比例擴大
據了解, 今年東城區新增初中優質教育學位1690個,小升初人數為7150人,68%的學生參加了電腦派位,進入優質初中的比例達85%以上,就近入學的比例達88.4%。西城區實際升學人數8546人,共有4343名學生參加學區派位,占升學總人數的50.8%,16所優質初中生源校都大幅增投學位,共增加優質學位1300余個,使學區派位計劃中優質學位成倍增長——參加派位的學生,每兩個就有一個可能通過派位方式進入優質初中。
海淀區今年學生就近入學的比例達到83%。今年海淀區“小升初”入學途徑分為6種,包括特長招生、第一次派位(推優派位)、公辦住宿生入學、民辦校招生、九年一貫制入學、第二次派位(大派位)。其中,2300多名學生參加了推優派位,最終1753人(占全區畢業生總數8.4%)由推優派位決定學生去向,超八成學生被一志愿學校錄取。
為進一步嚴格就近入學相關規定,對區縣各種入學方式進行監控,今年市教委首次通過二維表、柱狀圖,同時選取20所熱點小學、31所熱點初中,共對51所熱點學校進行重點監控,形成“熱力圖”(如圖)。從“熱力圖”上看,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就近入學,就近入學政策進一步落實。
■學校聲音
普通校優質生源不再流失
據朝陽區一位小學校長介紹,由于學校地處東城與朝陽交界處,往年不少小學畢業生都會選擇去東城上初中,而今年除了個別遷戶口的學生以外,其余學生均會在本區就讀。而對不少家長來說,禁令之下也只能默默斷了擇校的念頭。
今年,在教委義務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各區縣分別采取學區化管理、建立九年一貫制學校等不同措施,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東城區通過“盟貫帶”的構建,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171中和177中學就是其中的一對深度聯盟校。據177中學校長戰起榮介紹,今年該校初一年級招收了一個“聯盟班”,該班共招收了29名學生,但報名的就有164人。此外,通過與171中學的聯盟,每年學生流動數減少了,聯盟班學生零流動。
■專家觀點
學區房不再是上名校的條件
今年,北京市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擇校令,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方平認為,今年北京市義務入學階段政策的力度比較大,以往依靠“錢權交易”的擇校現象越來越少了。要確保今年入學政策取得的成果,必須進一步縮小優質校和普通校之間的差距,促進教師資源、校長資源在不同水平學校間的流動。當前學校的差距絕不僅僅是硬件層面的,只有切實縮小學校間差距,推動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發展,才能解決教育發展道路上的“頑疾”。
程方平還表示,北京確實推出了一些讓家長覺得實惠的政策,例如讓普通小學與優質初中貫通,優質高中通過名額分配扶持普通初中等。政府釋放出的信號已經讓家長感受到,不管孩子上了什么類型的小學,都會有進入優質初中或優質高中的機會。長遠的制度安排需要從改革招生方式入手,通過實施多校劃片,打破某一學區房固定上某一所學校的局面,這也就意味著,不論居住的是學區房還是非學區房,孩子都擁有進入名校的同等機會。記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