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11月29日舉行。全國共有140余萬人通過此次國考報名資格審查,雖然招考人數刷新歷史新高,但是本次國考的報名人數和平均競爭比都創下近年新低。(見11月30日中新社報道)
國考降溫的說法,去年就曾引發熱議。僅從國考的報名人數和崗位平均競爭比今年“雙下降”,就認為國考已降溫,或已迎來降溫的拐點,恐怕言過其實。
今年為何會出現“雙下降”?此前人社部新聞發言人透露,至少有兩點屬于客觀原因:一是職位的設置更加科學合理,往年因為崗位設置不詳細導致一些考生盲目報考,今年這個情況大幅減少;二是今年更加注重報名的誠信機制建設,報名紀律更嚴格。“報個名試一試”的情況大幅減少。可見,參與考試的人數在下降,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社會對于公務員崗位的熱情在降溫。
至于競爭激烈程度,同樣很難從崗位平均競爭比的變化得出清晰的答案。有專家表示,“雖然從數據上看,競爭的人數少了,但對手都是有真實報考意愿的人,實際的競爭程度并沒下降,甚至更高了。”
當前判斷國考熱降溫,除了具體的數據,還有相當一部分源自一種習慣性的社會想象,即隨著近兩年的強力反腐與八項規定的執行,權力約束漸趨規范,公務員崗位的“含金量”非往日可比,所以自然會減少一部分人對于此職業的迷戀。這種邏輯推理自反腐之日起就已出現。不可否認,當公職崗位的要求越來越規范,福利待遇越來越透明,確實會降低社會對于公務員崗位的不正常期待,此次總人數的減少或也不排除有這種原因。但一方面,從觀念到行動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公務員崗位高熱度的成因本就非常復雜,還須全面看待。
正常情況下,人力資源過度涌向某個職業,往往與整個社會的就業環境和社會活力密切相關。比如創業門檻高,市場空間不足,資源分配失衡等,都會抑制社會的創造力與就業選擇的多樣性,使人趨向于更為穩定的公職崗位。再者,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夠健全,保底性待遇水平低,也會增加社會成員自主奮斗的后顧之憂。在這種背景下,公務員崗位自然會受到社會的特別對待。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除了繼續推進對于權力規范的改革,更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簡政放權、經濟結構調整和就業服務引導,來消化就業壓力。
催生公務員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現狀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至少在改革仍待攻堅的當下,還是慎言國考熱已經降溫,因為它既會遮蔽改革的復雜性,也不利于促使公務員崗位回歸本來的屬性。(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