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關注民辦教育
數家歷史悠久、教育資源優質的民辦學校一直是廣州的驕傲,但近年來卻面臨自主權缺失窘境。昨日,廣東省人大代表、廣雅中學校長葉麗琳聯合11名代表一起遞交了“關于建立政府和市場雙軌驅動模式,推動民辦教育發展的建議”,她告訴記者:“這些年走過很多學校感受很深,以前沒有提出來,今年覺得有必要提出來,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民辦教育。”
現象:
民辦學校多而不優
葉麗琳認為,教育資源的不足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兩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政府應該加大投入,但是政府的資金是有限的,政府僅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務,包辦不了優質特色教育。”葉麗琳提到,很多專家呼吁,應該讓公辦教育提供基本教育服務,部分民辦學校提供選擇性教育,形成良性結構。這既可以滿足教育公平問題,又可以滿足選擇性教育的需求問題。
在葉麗琳看來,現在的民辦教育依然是公辦教育的補充,質量參差不齊,精品特色學校偏少,仍然出現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情況。
原因:
社會辦學積極性削弱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什么?葉麗琳分析道,第一個原因是整個社會的大背景,把教育作為民生工程。一談到教育,大家就認為應該是政府投入。尤其是確定了教育投入占GDP4%這個要求,對民辦教育獲得適度回報也持否定態度,也否定了曾經提倡的公辦教育多樣化體制,比如公立學校的探索,名校辦分校被逐漸否定,還否定了高中的雙軌收費政策,辦學中統一規劃管理,呈現出政府包辦教育的格局,削弱了社會其他資源辦學的積極性。
第二個原因是,除此以外,教育制度的不完備導致公平制度環境的缺失。民辦教育促進辦法出臺之后,相關政策沒有配套好。葉麗琳介紹,省市都相應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各市也出臺了鼓勵民辦教育辦出特色的條例,“但在執行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辦學自主權的缺失,成為民辦教育沒法辦出特色的瓶頸。”
執行過程中,政府統得過死,管得過細,束縛了民辦教育的發展。
建議:
保障民辦教育自主權
“有法,但執行過程中發現好像又不是這么回事。”葉麗琳發愁。那要如何改變呢?葉麗琳認為,政府應該通過市場手段和利益機制多渠道地加大投入,培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
政府要加大投入,但必須更傾向于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
在民辦教育方面,她呼吁政府要保障民辦教育的權益。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是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應當構建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多元評價這樣的良性結構。相信一個學校辦得怎么樣,社會自然有評價,可以通過建立有別于公辦教育的第三方評價體系,來實現對民辦教育的監督實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依法治省,葉麗琳希望通過立法保障實施,政府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減少直接微觀的管理行為,更多元地促進民辦教育。她呼吁教育家辦學,讓名校和名教育專家能夠直接參與到民辦教育當中。
關注教育
數據說話
葉麗琳走訪多所學校發現,這十年,民辦教育的社會投入倒退了。從一個數字可以看到,2005年39%的私人教育投入和社會行業投入下降為2012年的20%左右。廣東曾有各級各類的民辦學校11711所,占在校生規模1/7,走在全國前列,但在這幾年降幅明顯,出現政府包辦過度的情況。 廣州日報訊(記者楊洋、廖靖文、徐靜、林霞虹、申卉、陳昕宇、李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