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學校真正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才能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時候端正態度,才能讓社會實踐在學生的性格培養、素質提升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北京陳經綸中學校長 張德慶
提及假期社會實踐作業,大家都不陌生。如今,許多中小學在寒暑假,都會給學生布置社會實踐作業,希望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近距離接觸社會。但遺憾的是,盡管布置作業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缺乏科學評估和系統支撐等原因,許多學校的社會實踐作業流于形式,老師不認真,學生也對付了事。
如何讓社會實踐作業起到應有效果,從而實現教育改革的目標,北京陳經綸中學的探索值得借鑒。
把校外資源引進來
開展社會實踐,需要挖掘學生和家長的主動性,但是僅僅依靠學生家長和學生自己還不行,需要學校多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基地,創造好的社會實踐機會,從而拓寬學生社會活動空間、提高學生社會實踐水平,這就需要學校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整合社會資源。
“從去年6月初至今,每周末共有近百名志愿者參與‘橙房子’活動,寒暑假大約有600名學生進行志愿服務。”陳經綸中學志愿者聯合會的同學介紹,“橙房子”就是橙色志愿服務站,許多志愿者都在那個鮮艷亮麗的小房子里,用真誠的志愿服務傳遞社會正能量。這里既是朝外志愿服務的“公益地標”,也是陳經綸中學在35個固定校內志愿服務基地的基礎上增加的第八個校外志愿服務基地。
這些校外志愿服務基地的建立,不僅豐富了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與形式,而且提升了學生參與城市志愿服務的專業素養。最關鍵的是,學生志愿者真正地走入了社區,走進了社會。
社會是學生實踐的立足點,也是學生實踐的寶庫。沿著引進校外資源這一思路,陳經綸中學的學生利用團中央“未來網”等新媒體資源輔助大型實踐活動的開展,還創辦模擬聯合國等校際互動的社團,又在校園內設立學生創業拾貝公司開展飲料瓶有償回收……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把校外的優秀資源引進來,打通了校內資源和社會資源,實現了和社會的有效對接與良性互動,使得社會實踐擁有了“源頭活水”。
讓課堂教材走出去
社會實踐活動是校內教學活動的有益補充,也是提升學校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成功的社會實踐,需要老師們精心設計社會實踐活動載體,讓社會實踐活動成為教材知識的外延與補充,啟發學生們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做到活學活用。
在陳經綸中學正是如此。實地考察曹妃甸,研修產業升級轉型大課題;“學生觀察團”參加區政協視察活動,對政協委員如何調研民生有了進一步了解;游北大紅樓,感受歷史的厚重;目睹標本室人體骨架,觸及生物學科的奇妙與精微……陳經綸中學的實踐活動,突出學科特點,使得孩子們在更生動的平臺上,對書本知識有了更深刻、更直觀的理解。
“我們設計學科的校本課程時,就注重將研究性學習方法、學科知識、學生社團的學習興趣、校本課程內容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的實踐素養這五方面結合在一起。”當然,這種有著鮮明學科特色的實踐活動背后,是任課老師的巧妙設計、智慧付出。史地政生組的楊老師介紹,“學生的每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都并不是簡單地為了實踐而實踐,而是建立在學科學習的基礎上,既是實踐對理論的滲透,也是理論在實踐中的再現。”
陳經綸中學的老師們都認為,“只有強烈感受到現實和時代的召喚,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進取心。社會實踐必須成為學校學習的助推器,學校學習也應成為實踐活動的好幫手。”(高 瑩 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