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衛處招人需博士學歷,是大材小用還是市場所需?近日,四川大學保衛處發布的一則招聘公告引起社會熱議。專家認為,高學歷并不代表高能力,在職場上,“打鐵還需自身硬”才是永恒定律。
保衛處招人需博士?校方回應:招聘的是管理人員
近日,四川大學保衛處發布的一則“招聘2名管理崗位工作人員”公告,引起網民圍觀。社會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其中的一條要求:需博士學位(保安、消防專業碩士即以上)方可應聘。
除了高學歷門檻外,細看招聘公告,該崗位對應聘者的能力要求也超出常人認識:“需配合公安機關對校園內發生的刑事和治安案件進行偵破和查處,參與調解民事糾紛;起草工作簡報、報告、計劃、總結等”;“起草消防安全工作方面的文件、報表、通知、總結等;協助火災事故的查處”。
對此,有網民調侃稱:怕只有美國隊長才能堪此大任。更多網民提出質疑:“招個保安也需要博士文憑?設置這么高的門檻,有人才浪費、大材小用之嫌。”
四川大學保衛處處長袁斌稱,此次招聘的是“管理崗位”,而非“保安”。高水平人才才能勝任這一崗位,如學校“天網”系統、消防遠程監控等,其開發、維護,都需要電子信息技術方面的高技術人才。“據我所知,國內部分高校從保衛處處長到一般管理人員都有博士學位。”袁斌說。
從“稀有”到“普通”:博士生不再是“香餑餑”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跨越式地進入大眾化階段,學歷發放的增加導致學歷競爭的加劇。教育部網站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1999年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為9.2萬人,其中博士生1.9萬人;至2013年已增至61萬人,其中博士生7萬人,短短十余年間研究生總量增長了六倍多。
小李是西南某高校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他告訴記者,他的同學畢業流向基本上分為三種:高校及科研機構、企業、讀博士后。他所就讀的學院10屆共15名博士生中已有9名找到工作,大部分同學進入高校當講師。“就業質量已大不如前幾屆。”小李感嘆道。
博士生不要被“高”學歷蒙住雙眼
近年來,國內高校每年就業率統計均呈現出有趣的“倒掛”現象: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這其中透露出高校生的普遍心態:投入學校學習的時間越久,學歷越高,要求個人回報率也越高。
于是,大城市、國企大單位、事業單位,財務、高管等“高大上”職位,成為高學歷人才擇業的必需條件,而不愿高成低就委屈了自己。
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學歷雖是應聘的“敲門磚”,在擇業中為個人增添了籌碼,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人才高消費降溫,用人單位特別是私企更加注重應聘者的個人工作能力。對一般企業而言,除了產品研發部門,求職者擁有大專或本科學歷就夠用,沒有必要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消費”,反而增加了用人成本。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胡光偉認為,學歷不過反映了一個人的文化程度,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碩博士生畢業進入職場前自身能力素質要過硬,否則很難通過面試環節或試用期,不論學歷高低,用人單位真正歡迎的是能夠創造價值的人才。(記者吳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