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鄉村教師)鄉村教育的師資“短板”怎么補?——對話各地教育部門負責人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長期以來,教師結構不盡合理、整體素質不高等突出問題,制約著我國鄉村教育的發展,影響著農村孩子的成長,阻礙著教育公平的實現。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先后出臺“特崗計劃”“免費師范生”、津補貼和周轉房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彌補鄉村師資這塊短板。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出一些讓教師安心從教、樂崗愛崗的好辦法。
強師源:栽下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在湖南省鳳凰縣臘爾山片區學校,以往每年都有近百人申請調動——只需一句話,人們就能想到鄉村教師的苦和難。
“鄉村學校往往地處偏遠、教學條件艱苦,年輕教師不愿進、在職教師想調動、村小教師想調到鄉鎮、鄉鎮教師想調到縣城”。鳳凰縣委書記顏長文說,要讓鄉村教師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安心從教,樂于從教,必須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行傾斜政策,用感情留人、環境留人、待遇留人。
從2009年起,鳳凰縣實施了農村教師津補貼制度,村小和教學點教師每人最少可拿到800元/月,最高可拿到1400元/月,部分教齡長的村小教師年收入近6萬元。對于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鳳凰縣還實行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評優評先和津補貼待遇“三傾斜”。
近年來,鳳凰農村學校教師要求調動到城鎮或城鎮周邊學校的人數逐年下降。2013年,臘爾山片區學校因特殊情況要求調動的教師只有52人,相當于2008年要求調動教師的10%。
“通過政策引導和待遇支持,我們正在讓越來越多的農村教師‘落地生根’。”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介紹,從2009年開始,廣東省全面推進實施縣域內教師與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大體相當,農村教師和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水平大體相當(即“兩相當”)的政策,并將“兩相當”目標納入地方黨政領導考核指標,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建立了中小學教師與公務員工資福利待遇同步增長機制。
近年來,在廣東省各市縣舉辦的農村從教專場供需見面會上,開始出現多人競爭同一崗位赴農村任教的現象。
“我們對到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任教的高校畢業生,由省財政安排每人每年退費6000元,本、專科生分別退費4年和3年。很多來自欠發達地區的學生感到,能夠回到自己的家鄉從事教育事業,又能享受“上崗退費”,很有吸引力。”羅偉其說。
補弱項: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補充緊缺薄弱學科力量
數理化通吃、音體美全扛——由于專任教師的缺乏,很多地方的鄉村教師一人教多科。還有一些地方干脆不設音體美課。
貴州省副廳長級督學鄒聯克說,“特崗計劃”的實施,為補充貴州農村教師的嚴重不足、改善教師隊伍結構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通過實施國家、省、市和縣四級“特崗計劃”,不僅為學校專項招聘音體美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開辟了綠色通道,同時鼓勵使用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特崗教師到學校管理或教育教學重要崗位,為特崗教師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搭建平臺。
截至2014年底,貴州省共招聘特崗教師70232名,其中中央“特崗”48932名、地方“特崗”21300名,覆蓋73個縣市區5000多所農村學校,占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總數的23%。
江蘇省教育廳師資處處長崔春霞說,自2012年起,江蘇實施了“音體美學科兼職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工程”,采用多種方式對兼職教師開展了持續性培訓。比如,連云港市制定了音體美兼職教師專業標準,在每所鄉中心小學統一建設了標準化的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培訓室,配備了訓練器材。培訓采用兩級制,由師范大學將城市中小學專職音體美教師培訓成種子教師,再由種子教師采用“師徒制”的方式培訓兼職教師。經過3年的持續培訓,基本上建立了一支相對穩定、能勝任小學音體美學科教學的兼職教師隊伍。
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萬明鋼說,針對農村教學的特殊困難和實際需求,學校正在推廣通識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修讀一部分其他專業課程;師范生在能夠勝任本專業教學的同時還能夠承擔1至2門其他學科教學。
目前,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的農村和民族艱苦地區的各級各類學校均有西北師范大學培養的師資。近5年來,該校已有1100多名畢業生扎根新疆教育。學校培養的藏漢“雙語”學生,100%返回西藏、青海和甘肅的藏族地區。
提能力:農村教師培訓 澆水要澆到根上
“幸虧有了置換脫產研修項目,讓我對現在的崗位越來越喜愛,越來越自信。”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迤車鎮中學初中地理教師李錦寬說。
迤車鎮中學地處農村,師資匱乏。因為學校缺地理教師,音樂專業畢業的李錦寬只能換專業教地理。然而靠自學和同事幫助,他總感覺“很勉強”。參加培訓后,李錦寬不僅學到了教學技能和知識,也拓寬了學科視野,增長了學科興趣。他的論文和教學心得不斷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個人也獲得很多榮譽稱號。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說,2010年以來,“國培計劃”選拔優秀的農村教師脫產3個月到院校集中研修,由高師院校的師范生到受訓學員所在農村學校頂崗實習,以解決教師脫產期間的教學問題。這一創新舉措使得一線教師的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也對師范教育的整體提升有推動作用。
在“國培計劃”的示范引領下,各地也在探索不同形式的教師培訓制度:重慶構建了“國培”“市培”、區縣全員培訓、校本培訓4級培訓體系,城鄉一體,上下聯動,形成較為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平臺;河南省通過多種形式探索建立教師自主選學機制,如新鄉市和商丘市啟動實施的教師終身學習“學分銀行”試點建設,通過研究制定教師培訓學分的積累和轉換政策,實現了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的互聯互通;吉林省依托全省進修院校成立了省、市、縣三級“工程辦”,采用“送培訓專家、送培訓資源”的方式,提供差異化培訓和菜單式課程,讓鄉村教師“學得會”“用得好”。
“提高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和能力,一定要因地制宜,結合基層實際、針對教師需求,‘澆水要澆到根上’。”羅偉其說。(記者胡浩、吳晶、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