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園內學生在辦公。見習記者孔軒 攝
眼下正在放暑假,武漢理工大學英語專業應屆畢業生姜霞還在學校創業園里忙碌,她開了家翻譯公司。姜霞等18名湖北首批“創業雙學位”班同學,還順利拿到學位,其中4人是學生老板。近年來,該校“學生老板”創業成果斐然,一名學生在做實驗時發現商機,今年的銷售額可望達到2000萬元。
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劉偉昨天接受采訪時說:“只是學知識,沒有動手能力,以后怎么創業?都是些老套套,沒有創新,也創不了業。”
該校有一個“寶塔”形創業教育模式,從底到上分別是創新知識教育、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最下層是針對大多數同學。2012年2月,該校在湖北首開“創業雙學位”,在管理學院開設管理學(創業教育方向)第二學位,對有創業潛質的同學開展創業訓練。姜霞等同學的創業團隊進駐學校創業園孵化,則是登上“寶塔頂”。
學生創業園是去年10月開園的,已入駐65個學生創業團隊。材料學專業學生彭凡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做實驗中發現有種材料很難買到,很多藥廠制藥也要它。彭凡看到商機,通過研發掌握了這種材料的制作工藝,成為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投入5萬元,第二年就銷售800萬元,今年預計銷售達2000萬元。
“一個學生創業能夠帶動一批人就業,所以我們把學校的招待所改成創業園,學生拎包入駐。”劉偉透露,學校明年還將動工“武漢理工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教育部已將其作為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試點。
劉偉還有一個夢想——用5年時間,依托學校十大特色學科群打造10個“創業夢工廠”,培養500個創業團隊、5000名創業學生。(記者王震 通訊員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