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難辦,問題出在大學行政化
高毅
這種有損人文精神的“行政化”,說到底還是西方世界早已廣遭詬病的工具理性或科學理性泛濫、專制現象的一個結果。
感覺現在的大學文科,尤其是人文學科,越來越難辦了。這也不是哪一個國家的難題,而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一般認為問題出在大學的“行政化”。
據歐洲的同行說,這股風是從美國刮起來的,漸漸現代大學文化的發祥地歐洲也被裹挾而去。而我們國家由于一直強調要和世界“接軌”,自然也不能幸免。這種“行政化”的主要表現,就是各大學為爭奪辦學資源而實施越來越嚴密的量化管理,大學行政部門的作用由此日益凸顯。結果教授們坐不住冷板凳了,要不停地應付學校對自己工作績效的量化考核,還常常不得不為保住自己的名望、待遇乃至飯碗,違心地趕出一些粗制濫造的東西。本來他們都應該是一些不受世事紛擾、只憑良心教學生和只憑興趣做學問的精神貴族,也只有這樣的精神貴族才能教出真正的好學生,才能有真正偉大的文化創造。可是這些常識早被許多大學管理者拋到腦后去了。當然他們好像也是沒辦法,如今競爭太激烈,不隨俗就只能完蛋。這種有損人文精神的“行政化”,說到底還是西方世界早已廣遭詬病的工具理性或科學理性泛濫、專制現象的一個結果。盡管會犧牲一些人文價值、人文趣味、人文情感之類的東西,但大學管理起來不僅簡單容易多了,而且還能速見“成效”——比如提高排名,比如拉來巨額贊助,多科學、多合理、多成功啊,何樂不為?
有人說,西方大學的“行政化”之風,刮到中國后就變了味,變成“官僚化”了。這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我們有“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傳統,管理者的長官意志更突出一些。不過,作為“行政化”主要根源的工具理性的片面擴張,在這里依然存在。中國的大學管理者主要還是在依據科學理性,積極努力地為自己的學校爭資源,只是由于長官意志的作用,他們的行為會表現得比較專斷一些。尤其當他們認定這是在做好事、何錯之有的時候。當然,這就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煩,包括引起師生們的強烈反彈,因為“行政化”和“官僚化”的結合,使人文學科一段時間以來所面臨的那種多少還有些抽象的威脅,似乎突然間具象化了。
“燕京學堂”項目之所以會引出一場風波,恐怕原因就在這里。這個項目的主旨,也許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為北大人文學科爭資源,數目可能還相當可觀。可偏偏人文學科的許多老師就是不領情。是他們犯傻嗎?當然不是。究竟為什么,其實不難理解。北大是中國人文精神最強的大學。北大的人文精神又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這正是北大最受世人敬重的特色。具體承載著這種人文精神的北大人文學科,因為其求真務實、博大精深,自然也是北大特有的光榮。所以老師們才會固執地拒絕在這個問題上開玩笑。
(作者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