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吉文艷 肖 云)“同學們觀察一下國旗桿上的滑輪,再結合平時蓋房子用的電葫蘆,確定哪個是定滑輪,哪個是動滑輪?”老師發(fā)問道,卻沒有同學應答。老師啟發(fā)道:“在仔細看看,人并沒有上去,拉著繩子國旗就上去了,這說明什么?”直到學生真正看懂領會了,老師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這是記者日前在洛南縣古城鎮(zhèn)紅旗村小學的操場上看到的一節(jié)科學課。上課的老師名叫王曉軍,今年43歲,是紅旗小學的數學老師,可是他為什么帶領著同學們在操場上課呢?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杠桿知識,教同學們認識一下定滑輪和動滑輪。”王曉軍介紹,同學們都知道定義,但由于沒有感性認識總是分不清二者的差別,他就想帶同學們到戶外親自觀察。“戶外觀察這種授課方式,能讓同學們有更直觀的認識,便于理解,而且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王曉軍說,這節(jié)課上的很成功,同學們對杠桿、滑輪有了全面的認識。
對于帶領同學們在操場上課,王曉軍老師也現出無奈之情:“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農村小學沒有做實驗的條件,我只好想出這個辦法。”王曉軍說,學校從3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內容大都是實驗課,主要為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可農村小學大都沒有實驗室,也沒有相關實驗設備,大部分的實驗課還是口頭授課或是自習課。“我們紅旗小學共有小學生124名,但只有7名教師,每名教師最少要帶四門課才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大都沒有多余精力準備實驗。”王曉軍坦言,這也是科學實驗無法實現的一個原因,自己一學期也只能做三五次實驗,都是類似于觀察種子發(fā)芽、純凈水與自然水的區(qū)別等對實驗條件要求不高的課。“希望進一步縮小城鄉(xiāng)差別,實現資源共享,教育更加公平。”在農村小學從教21年的王曉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