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賈書章
學校舉辦的趣味物理展示活動激發中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科技創新教育活動的宗旨是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商州區中學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把科技創新教育活動的開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李琳、嚴謹兩名學生在地理課上,看到地理教師一邊講課,一邊用手轉動地球儀來說明問題。由于好奇心,他們想到,要是講臺上的地球儀能自動轉動多好。這樣,一來教師不用那么辛苦,而同學們對地球儀各部分也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了。于是便想到發明能搖控的自動轉動地球儀,來解決這個難題。兩人合作去尋找小電動機、搖控器、充電器、底座,找別人焊接、組裝,折騰了好多次,這個小發明獲得了市上評比一等獎。由此看來,只要有好奇心,細心發現問題,不斷動手實踐,就會有創新結果。商州區科協主席李根志說,發明創造應從孩子抓起,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科技創新教育活動中,謝萍同學的《商州城區燃放鞭炮對市民影響的調查及對策》,李昊同學的《商洛市二龍山水庫水資源保護開發的初步探討》,指出問題,剖析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幾種方法。這些小論文在省、市評比中獲得了二等獎。
科技輔導教師田亞歷說,學生寫小論文,培養了觀察能力,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寫好一篇小論文不容易,要調查,做數據分析,查相關資料,詢問專家,相互討論,老師在這方面要做好引導。開展這項活動,讓學生有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針對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實踐。
商州區中學每年一次的藝術節上,有物理實驗演示,生物、化學、物理科普競賽。學生馬琳辰說:“通過實驗展示活動,是一次自我綜合能力的亮相,讓我知道了課本以外的好多知識,我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受益匪淺。”學生任康的家長說:“我孩子發明制作了能畫橢圓的圓規,花了近3000元,2014年7月被授予專利權。我感到科學素質的培養應成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堅持舉辦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是十分必要的。”
商州區中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創新教育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了學生們的想象力,也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讓更多的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并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成為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佼佼者。近年來,商州區中學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參賽中作品有百件,在區上評比中有80件獲獎,在市、省評比中有40件獲獎。已申請“磁性桃木保健梳子”等兩項專利。王根奎等20多位老師獲省、市優秀科技輔導教師稱號。學校4次被市區科協、教育局、科技局評為活動組織單位獎。被陜西省宣傳部、科技廳、科協授予“陜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