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門關戰壕。茍永雄攝
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這里正是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現在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在劍門關景區內的一處懸崖邊上,一條100米長的壕溝掩映在樹林和草叢之中。1935年的4月2日,長征北上的紅軍在此與負隅頑抗的川軍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較量,最終攻克劍門關。80年過去了,當時的場景均不復存在,只是這條壕溝還見證著當年那一場慘烈的戰斗。
資深導游引路 壕溝靜臥懸崖邊
在劍門關景區導游蒲元彬帶領下,記者從劍門關景區南大門進入,沿著右手邊的小路緩步上山。蒲元彬今年50歲,是劍門關當地人,也是景區的資深導游,對于劍門關內的一草一木可謂如數家珍。蒲元彬說,這條路也是游覽劍門關景區的線路之一。約半個小時,記者來到劍門關關樓一側的山頂上,在此劍門關景色盡收眼底。
劍門山的地勢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巒起伏,極像七十二頭雄獅面北而臥,日夜警惕地守護著蜀國大門。那高聳入云的峭壁,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只有懸在幾丈深的絕壁中的一個隘口可以通行,關口有座三層門樓,樓上設有了望哨,底樓裝置有兩扇大鐵門,在刀矛劍戟時代,若有敵寇闖關,守關兵將就緊閉鐵門,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兒就是當年川軍留下的戰壕。”欣賞景色之間,蒲元彬指著懸崖邊上的一片樹林告訴記者。走進一看,沿著懸崖邊的方向,一條大約100米長的壕溝彎彎曲曲掩映在草叢和樹林之間。由于長時間受雨水的侵蝕,戰壕現在還有大約50厘米深,70多厘米寬。蒲元彬表示,這完全沒有經過修繕,就保留著當年的原樣,說不定還能在周圍的樹干上找到當年的彈片呢。
他告訴記者,這個戰壕一直都存在,只是因為在山頂的懸崖邊上,很少有人去,所以一直沒多少人知道。1982年,劍門關被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并開始打造,川軍戰壕才被世人所知。
紅軍攻克雄關 川軍團長在此墜崖
看著眼前這條100米長的戰壕,蒲元彬講起了當年紅軍血戰劍門關的故事。
1935年3月30日,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后,副總指揮王樹聲率領紅31軍、30軍的部隊對劍門關守敵實施東、西、南三面包圍。4月2日,紅軍分路進攻,戰斗打響。從拂曉到黃昏,經過冒雨血戰,殲敵3個團,自古歷經上百次戰斗未曾有失的劍門雄關,被英勇的紅軍一舉攻克。
“當時駐守在劍門關的是川軍鄧錫侯的憲兵司令刁文俊率領的四個團,其‘精銳’嫡系楊倬榮團駐扎在關上,負‘把門將軍’之重任。當紅軍攻打劍門關時,這條戰壕就成了川軍最后的防線。當紅軍拿下楊倬榮把守的主峰后,楊倬榮見沒有了退路,就是從戰壕旁跳崖身亡的。”蒲元彬繪聲繪聲地給記者講述著,80年前的那場戰斗仿佛就在身邊。
為了紀念當年的那場戰斗,2009年,劍閣縣在劍門關景區內修建了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和紀念碑,當年戰斗中犧牲的紅四方面軍31軍91師274團2營政委鮑政委的墓也遷到紀念館旁。
余東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劉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