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網民規模超過6億,近半國民已“觸網”,不少還是資深網友。但網絡到底是否得到了大家的信任?為此,零點研究咨詢集團通過了解受訪者在食、購、居、人際關系、社會公益等方面的實際經歷和期望,開展了“中國民眾生活真實感受”調研。該調研采用網絡調研方式,面向全國18周歲及以上人群,共收集了2580個樣本,覆蓋205個城市。該調研結果近日向記者披露,結果顯示民眾對社交網絡和網購等網絡活動仍充滿戒備心。
男人愛隨手點贊
女人愛屏蔽上司
調研就受訪者在社交網站和軟件中的行為習慣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2.1%的受訪者僅“在部分軟件/網站中使用真名或暗示自己身份”,23.3%則表示“完全不會在社交網站、軟件中使用真名等”,不愛用真名的達總受訪人數的80%以上。在對調研結果的分析中可看出,除了不喜歡在社交網站、軟件中使用真名外,受訪民眾最常見的網絡、軟件社交行為習慣還包括“隨手點贊”、“屏蔽上司或老師”、“注冊馬甲”和“美化照片后發布”。
大二學生小孫告訴記者,因擔心網站惡意泄露信息,他在人人網等強調真實性又長期使用的網站會使用真名,而在微博、豆瓣等開放式瀏覽個人信息的網站則采用化名。
社交網站和軟件已成為不少民眾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不同性別的受訪民眾在這些網站和軟件上的行為習慣偏好略有不同:男性受訪者更喜歡隨手點贊、不使用真實名字、注冊馬甲賬號等;而女性受訪者則更習慣于屏蔽上司、只在部分軟件中使用真實名字、照片美化后才發出等。
另外,不同學歷程度的受訪民眾在社交網站上的習慣也有所不同。最高學歷為大學本、專科的受訪者更傾向于只在部分網站使用真實姓名、注冊馬甲賬號、照片美化后才發出等行為;而學歷為碩士及以上程度的受訪者習慣于“隨手點贊”、和“屏蔽上司同事”的比例較高。
受訪者平均在最近37天內
購買過不稱心商品
而在網購等消費領域,受訪者平日最常購買到的不稱心商品為服裝、家居生活用品等,其次為電器、電子產品以及旅游產品或服務。總體而言,實體產品的購買不稱心程度高于服務類消費。調研同時發現,女性受訪者在“美容健身、培訓服務”等方面購買到不稱心產品的比例較高;男性受訪者則更多地在“房屋、汽車等高價值商品”方面購買到不稱心商品,可見不同性別受訪者在消費中亦有顯著分工。
從購買到不稱心商品的時間來看,在近1~3個月內買到該些產品的受訪者占大多數,為46.5%;其次為“近3個月至半年”(18.6%)和“近一周以內”(13.1%)。根據調研結果統計,受訪民眾平均在最近的37天內買到過與自己預期不符的商品。
對于購買到不稱心商品的原因,42%的受訪者認為,主要是由于交易方故意夸大商品的優勢所導致,18%的人則稱是由于生產方或品牌方的誤導性廣告導致購買到不稱心商品。(記者 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