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月27日電(記者何欣榮 仇逸)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創新驅動”成為一個熱詞。但與此同時,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又讓很多代表委員感到“心塞”。部分上海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表示,實現創新驅動、建設科創中心不全是“高大上”的東西,把生活中必備的馬桶蓋、菜刀做好也很重要。
“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將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北京市在兩會上提出,今年北京將加快創新驅動發展,計劃安排資金逾450億元,其中部分用于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
在各地大展拳腳的同時,國內居民在日本旅游時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等生活用品的現實,讓很多代表委員不吐不快。上海市人大代表胡傳平說,政府習慣于通過一些大的項目推動創新,但如何把創新和民生工程結合起來,提升空間其實很大。比如,一些地方的社保卡和醫保卡標準就不一致。未來搞智慧城市,可以把統一的市民卡作為非常重要的基礎工程,作為通向創新的一把鑰匙。
上海市人大代表江小青說,到德國買不銹鋼菜刀、到日本買馬桶蓋,這些看似不夠尖端的東西,卻讓國人心里感到特別沉重。為什么中國能將衛星送上天,卻沒有做好一些日用產品?這可能和投入方向有關,民生類科研也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更和細節有關,越是“高大上”的技術,越要重視細節。電飯煲的內膽涂層是細節,大飛機的某一零部件也是細節。
上海市人大代表馬瑜說,長期以來我國的制造業習慣于跟在別人后面,企業仿制能力很強,但不愿意在研發上投入,覺得做出新東西很快會被“山寨”。“這要求政府加大專利保護的力度,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