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近日報道,歐洲空間局(ESA)的普朗克(Planck)太空望遠鏡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恒星形成的時間,要比此前預計的晚1億多年,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研究將改變我們對于宇宙演化歷程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解。
大約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發生,物質、空間甚至時間開始存在。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在宇宙大爆炸之后4.4億年,第一批恒星開始發光發熱,但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的最新數據表明,恒星大約在宇宙大爆炸之后5.5億年開始形成。
普朗克太空望遠鏡于2009年發射升空,旨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這是一種充斥在整個宇宙之中的微光,這種光由宇宙大爆炸產生,自宇宙誕生之始便在宇宙中穿梭,因此,在宇宙歷史中發生過的所有事件都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信息。科學家可以通過測量CMB中細微的溫度變化,獲得與宇宙的形狀、年齡和成分有關的信息。2013年,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在以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完成對早期宇宙的巡測任務之后,由于其攜帶的氦冷卻劑用盡而退役。
在恒星形成之前,整個宇宙處于“暗黑紀元”,漆黑一片,沒有任何可見光。隨著第一批恒星開始發光發熱,宇宙的“暗黑紀元”終結。由于這些恒星發出的強烈的紫外線會同宇宙間的氣體相互作用,導致越來越多原子變回成它們的組成粒子:電子和質子。而這些電子會與CMB相互作用,在這種光的“偏振”中留下印跡,普朗克團隊的科學家正是通過觀察這種偏振得出了上述結論。
意大利國際高級研究學院資深科學家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