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聞”回放
3月下旬以來,我國西北、華北部分地區出現沙塵天氣過程。3月28日、29日,北京持續浮塵天氣,31日,甘肅敦煌出現了強沙塵暴天氣,導致莫高窟等景點關閉。一系列天氣現象引發公眾關注。許多網友詢問,今年春天的沙塵天氣是否會較多?沙塵來自哪里,對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哪些影響,又該如何防御?
日前,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春紅。
“今年北方在3月下旬發生沙塵天氣屬正常現象。”周春紅表示,從近三四十年來的總體趨勢來看,我國沙塵天氣整體呈現天數減少、強度減弱的態勢,并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周春紅表示,沙塵天氣的形成需兩個條件:一是地表有沙源;二是有強冷空氣帶來的大風。大風把地表的沙塵吹起來,輸送到高空,就會形成沙塵天氣。沙塵的強度跟沙源有關,跟冷空氣強度也有關系,如果冷空氣比較強,就可能帶來比較強的沙塵天氣過程。沙漠是我國北方沙塵暴的主要源區:蒙古國的沙漠和戈壁地區,我國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騰格里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以及我國北方干旱地區裸露的地表等等,都是容易起沙的地方。對于沙塵源區來說,一次強冷空氣影響引發沙塵暴是很正常的,比如3月31日,甘肅敦煌出現強沙塵暴天氣,就屬于這種情況。
她指出,沙塵天氣是我國春季多發的天氣現象,每年3月到5月份,我國都會有一些沙塵天氣過程。今年在3月下旬出現沙塵天氣,跟往年相比屬于比較正常的,從歷史記錄來看,最早在2月底就出現大范圍的強沙塵暴過程。從總體趨勢來看,我國沙塵天氣整體呈現天數減少、強度減弱的態勢。究其原因,主要是隨著氣候變化,大風日數在減少,加之我國北方干旱區裸露的地表環境狀況有所改善,雙重因素疊加在一起,致使沙塵天氣逐漸變少。
周春紅告訴記者,沙塵暴對交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降低能見度,影響行車和飛機起降。二是沙塵掩埋路基,阻礙交通。她強調,沙塵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跟霾類似。沙塵暴氣溶膠中大于10微米的顆粒物,幾乎都可被人體鼻腔和咽喉所捕獲,不易進入肺泡。但目前空氣中多數是對人體危害最大的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它能長驅直入眼、鼻、喉、皮膚等器官和組織,并經過呼吸道沉積于肺泡。因此,沙塵天氣到來時,公眾應當使用防面罩,戴眼鏡,穿戴防塵的手套、鞋襪以保護皮膚;及時關閉門窗;勤洗手臉,同時盡量減少外出。
雖然對人體存在危害,但周春紅特別指出,沙塵天氣對環境而言也并不是全無好處,公眾對其應當有全面認識。沙塵的陽傘效應有利于抑制全球變暖。沙塵中豐富的堿性陽離子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每一次沙塵天氣過去,把沙塵帶到海洋里,還能增加海水的營養,對海洋漁業生產有一定幫助。 (記者 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