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干細胞新藥遭遇倒春寒
春天里有時迎來的卻是寒流。新藥受理遭清零,臨床應用無出口,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典型代表的干細胞技術墜入了技術開發與產業轉化之間的死亡之谷。
新藥受理遭清零
在人們的想象中,干細胞具有近乎神話般的地位,有可能用于治療每一種疾病,干細胞技術也讓一些傳統醫療手段束手無策的患者重新燃起希望。然而當公眾將注意力都集中于干細胞在再生醫學中的潛力時,其在藥物開發中已經悄然立足。
2月25日,歐洲眼病患者收獲福音——歐盟委員會角膜緣干細胞制品Holoclar作為角膜移植的替代療法可用于治療角膜燒傷致盲患者。
此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臍帶血干細胞制品Hemacord用于兒童和成人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韓國食藥監局批準臍帶血間充質干細胞藥物Cartistem用于植入治療關節軟骨缺損;加拿大衛生部批準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藥物Prochymal用于治療兒童移植物抗宿主病。目前,國際上已有20多個干細胞制品分別進入I、II、III期臨床研究,共計9個干細胞產品獲準臨床應用。
1月6日,國家“973”和“863”等計劃推動的“成體干細胞救治放射損傷”新技術的建立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幾乎同一時間,該團隊研發的“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新藥注冊申請卻被拒絕。
3月16日中源協和發布公告稱,其下屬企業和澤生物開發的“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抗肝纖維化注射液”新藥注冊申請未獲批準;其參股的北科生物同期申報的“注射用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新藥申請也未獲批準。
至此,國家藥品審評中心自2004年以來共受理的10項干細胞新藥注冊申請已全部被清零,干細胞藥物開發被迫回到原點。
3月26日,中共中央出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意見,吹響了“中國創造”的沖鋒號。然而,春天里有時迎來的卻是寒流。新藥受理遭清零,臨床應用無出口,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典型代表的干細胞技術墜入了技術開發與產業轉化之間的死亡之谷。
“雞”與“鴨”對話
國際上一個新藥開發需要在藥品質量管理體系指導下,經過一系列藥學評價、臨床前評價、臨床評價等程序,只有積累足夠的數據資料證明其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可控性以及醫學倫理上均通過專業評估后,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干細胞藥物治療優于既有的療法,方可應用于臨床。
但目前我國干細胞新藥受理審評過程猶如雞與鴨對話,遭遇彼此聽不懂對方語言的尷尬。
一方面,干細胞藥物開發者無知者無畏、急功近利,試圖將不成熟的實驗室技術推向臨床,碰得鼻青臉腫后一味地責怪“審評官不懂細胞”“政策不到位”和“政府不作為”等,卻不反思自身問題,死到臨頭也沒弄明白“藥”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另一方面,新藥審評機構緊緊守住《藥品注冊管理法》的審批制的責任底線,對“細胞學家”的各種“忽悠”充耳不聞,手持“化學藥物”“生物制品”標準生搬硬套,與仿制藥時代形成的評審套路風馬牛不相及的細胞制品命運可想而知。只需一條“不能滿足藥物安全性要求”的罪名足以將干細胞新藥統統打入冷宮。
藥品質量講究均一性和穩定性,而干細胞制品的異質性、動態性從根本上挑戰了藥物的定義。
干細胞定義不清,作用機理不明;體外操作過程中其遺傳穩定性與生物學特性會發生顯著改變,并且引入多種難以去除的外源因子;缺乏具有量效關系的生物學效力評價指標;體內過程中細胞歸巢、定植、分化與轉歸缺乏有效的示蹤手段;干細胞制劑制備、貯存、傳輸與回輸過程中存在多種不確定性因素。
在缺乏系統的工程化、標準化開發前提下,細胞制品無法滿足藥物的質量可控性要求,更無從通過藥物基本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評價。
政府錯位、科學家越位、工程師缺位
在我國科技體制中科學與技術不分,在行政體制中審批與監管責任不明,技術向產業轉化過程中形成了政府錯位、科學家越位以及工程師缺位的局面。
我國干細胞技術發展規劃、計劃以及重大創新專項的立項和評價過程中,科學家占據了決策的完全主導地位,缺少來自產業界的聲音,這違背了創新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鐵律,也造成了重點扶持領域向擁有決策權的科學家傾斜的現狀。企業家和工程師的缺位,已成為我國干細胞創新潛在的阿喀琉斯之踵。
科學家的任務是揭示“是什么”和“為什么”等自然現象,在完成干細胞的發現與作用機理探索后,其已完成主要使命,應將技術創新的主導地位讓于工程師,由工程師將實驗室的瓶瓶罐罐操作模式轉化為標準化、自動化、規模化的產業運行模式。
政府在新藥審評隊伍中也應充實熟知細胞制備技術的工程師,積極起草“細胞制品質量管理規范”等標準,借鑒先進國家經驗主動探索藥品臨床研究的“備案制”,完成“審批”向“監督”的責任轉換。
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和重大新藥創制等專項資金對于干細胞技術給予了多年連續支持,所獲得的成果卻無法實現產業化,因此,科技規劃制定部門應與行業監管部門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
總體來講,干細胞新藥受理遭遇清零對于行業中長期的健康發展未必是件壞事,它讓各研發機構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有機會冷靜思考,戒除浮躁,努力與藥審機構在同一個層面進行有效對話。 (張磊)
(作者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