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地災害之痛
編者按
隨著全面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實施,區域性經貿合作的基礎設施建設使山地研究與國家經濟建設的結合日趨緊密。為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幾代科學家堅持不懈地科研攻關,在山區防災減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科技成果。
山地災害 發展的攔路虎
今年兩會期間,“一帶一路”“京津唐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等頗受關注。在這一系列戰略規劃的坐標中,多山的西部作為生態服務和資源供給的關鍵支撐點,承載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山地的協調與可持續性,既關乎民生大計,也關乎國家大戰略格局的構建,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容忽視的薄弱而重要的區域。
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就將第一站選在云南魯甸地震災區,這表明黨和國家對山區防災減災的高度重視與關切。災難不僅造成國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也給山區人民的心靈刻上了一道道傷痛的疤痕。
地震和山地災害伴生,使山地災害的威脅與影響此消彼長,成為山區發展抹不去的隱痛。
種種跡象表明,近年全球進入了一個地震活躍期。自2008年“5·12”汶川地震以來,6年內在世界范圍內發生7級以上地震131次,產生重大災害的為11次,其中包括中國的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2008年以來的5年內中國的地震活動也十分頻繁,6級以上的地震達到40次。
山地災害集中爆發的慘劇一次又一次重演,給人們敲響了科學防御的警鐘。山區防災減災已經成為國內國際必須高度重視的新常態。
大量事實表明,地震及其觸發的山地災害嚴重阻礙我國山區的建設與發展,成為山區安全保障的一塊心病。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因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100多億元,占全部自然災害損失的40%多。
在這些數字背后隱藏的不僅有山地災害給山區人民帶來的家園毀滅之痛,也有其對國家發展戰略具體實施的嚴重制約。
中國西部廣袤的崇山峻嶺是古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通道,是“一帶一路”的戰略高地,防治山地災害首當其沖。據統計,我國現有公路193萬公里,鐵路7.4萬公里,其中60%穿越山區,因而很有可能受到山地災害的威脅。
在實施城鎮化的國家戰略中,西部山區的城鎮化更是與防治山地災害緊密相連。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山區有1000多座城鎮、5萬多個自然村存在山地災害隱患,這些自然村大都集中于泥石流或山洪堆積扇區和古滑坡平臺。我國6.8億千瓦的水能資源蘊涵量,70%集中在山地災害嚴重的西南山區;我國170多類礦種、大部分礦山集中于山區,并且普遍靠近山地災害易發區;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基礎設施和工程項目也大部分處于山區,與山地災害如影相隨……這些隱患像定時炸彈一樣,一旦被引爆,后果將不堪設想。
正如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指出的那樣:“自然災害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會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我們應該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更多的憂患意識,必須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尋求科學發展,否則便沒有出路。”
破解難題 “防害”時不我待
山地災害的肆虐與慘烈,使人們痛定思痛。
專家指出,山地災害大多發生在我國的西南地區,這個區域山勢陡峻,地質環境復雜而脆弱,又集中分布了相當多的人口,包括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所有這些受山地災害的威脅非常大。山區脆弱的地質環境在人類活動的強烈擾動和極端氣象事件的影響下,導致山地災害頻發,區域危險性增加,而地震使山區的災害局面更加嚴峻。
縱觀歷史,中國山區100年來經歷了戰亂、盲目森林砍伐、過度墾荒、無序建設,使山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山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減弱,水土流失形勢十分嚴峻。人類活動違背自然之道,已經給山區人民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根據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布局,西部山區正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預示著西部發展有著更大的拓展空間,建設發展的節奏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更加鏗鏘有力。
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城鎮化會議上提出:“城鎮化要向中西部傾斜。”機遇蘊涵著挑戰。由于中國中西部是山地聚集的區域,因此,山地問題是中國城鎮化建設必須面對的國情,這關乎近6億山區人的福祉。其中,山地災害問題不容回避地擺在了國人面前。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山區有24萬處山地災害隱患點,直接影響著3500多萬人的居住安全,尤其是西部省區山地災害隱患甚大、風險甚高。足見,山區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發展和多發的山地災害威脅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山區城鎮建設面臨的一大癥結。
事實證明,我國作為多山的山地國家,西部山地既承載著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與屏障功能,又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巨量的水資源。高強度的山區資源開發和山區發展與日益加劇的山地災害對立的尖銳矛盾,給人們提出了一系列緊迫性的難題。顯然,山區發展與防災減災到了必須并舉同行的時候。
在山區人民多層次的需求中,生存安全的需求是最基本的底線,正所謂一安百泰,反之,不安則百廢。從國家需求層面看,加強山區重大自然災害預警與減災技術的基礎研究已迫在眉睫。
為此,專家們呼吁:在山區建設中必須把提高社會防災抗災能力作為重中之重加以考慮,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忘了安全,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科學發展 直面現實和未來
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事實:山地生態服務功能和安全屏障作用的可持續性發揮,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問題,山地災害防治和風險管控技術研發的急迫性和創新性問題,山區開發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閾值問題等等,都是牽動國家統籌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大格局的根本性問題。
沒有山地生態系統健康,也就失去了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水、土、氣、生四大系統的生態維系基礎,也就動搖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根基;沒有強大的山地災害防治能力和體系,山區安全發展就無法保證。
關注山地發展,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大命題,是我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發展新常態的客觀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召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所在。
從國家公共安全和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山區的國家地位越來越顯要,越來越受到全球廣泛關注——重視山地科學發展,是國家意識的覺醒。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經濟30多年來高速、粗放的發展模式,讓我們忽視了資源、環境對人類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忽視了人為因素對日益脆弱的山地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山地科學發展任重而道遠。
我國山區的基本國土形勢,倒逼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發展路徑。
中國西部山區如何突破山地資源要素的制約?如何擺脫生態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接近極限的“雙重約束”?怎樣理解“環境也是生產力”這一論斷?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在西部山區,西部大開發實則是山區大開發,開發西部必須解決好山區科學發展這樣一個宏大的社會課題。
憂患山區的發展必須上升到國家意識層面。我們務必切記:抓山區的建設和發展,必須把山區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王珊 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