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外技術移民,何時可望又可即
■今日關注
假設馬丁·艾伯哈德想要取得中國綠卡,通過“技術移民”的方式能否如愿?
如果沒有擔任前特斯拉CEO的經歷,他恐怕還真難如愿。
因為“在中國直接投資、連續三年投資情況穩定且納稅記錄良好”,“在中國擔任副總經理、副廠長等職務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等副高級職稱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連續任職滿四年、四年內在中國居留累計不少于三年且納稅記錄良好”,“對中國有重大、突出貢獻以及國家特別需要”等條件,很可能成為他難以逾越的“龍門”。
為順利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為我所用,“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新能源汽車電驅動領域領軍人物蔡蔚建議,“我國技術移民制度應做好細節性設計”。
建立一份權利清單
“一個科研項目,如果普通人可以申請,一個國家引進的擁有外國國籍的高科技人才也應該可以。”蔡蔚說,通過“千人計劃”等途徑引入的外籍專家早期在申請項目時或多或少都碰過壁。
這種限制不只存在于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重大科研項目,蔡蔚說:“在社會民生領域的重大科研和產業項目上同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限制。當然,近段時間來,這種問題在逐步改善,但也只是某些領域的一些具體科研項目允許申報。”
而在政府部門任職的技術移民也有著自己的“煩惱”。蔡蔚舉了個例子:“一個在政府供職的‘千人計劃’專家被選派到地方掛職。剛下去時與他人并無差異,可漸漸地,有些會不能開了,有些事兒不能做了。他感到非常困惑,是自己哪里出了差錯嗎?后來才知道,因為家屬在國外,他被歸類為‘裸官’。這令他哭笑不得。”
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這成了不少技術移民的心病。對此,蔡蔚建議:“政府可以考慮結合實際情況,建立一份完善細致的權利清單。”在他看來,借助權利清單,“技術移民”們無論是搞科研,還是在政府部門任職,都可以明確自身定位。這樣有利于技術移民更好地發揮作用。
“舊標準”卡住新人才
從事新能源電機系統研發和產業化的蔡蔚,遇到了人才落地的尷尬。
“人才要落地,需要很多硬杠杠,比如副教授職稱。但新興產業剛剛興起,這些領域的人才,到哪里去評職稱?還有許多一直在國外或外企工作的人才,很多人是沒有職稱的。”蔡蔚說,“這樣一來,做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引進人才落地的范圍受限。這可能會影響新興產業的發展。”
在當前技術移民的政策體系下,新興科技領域的人才成了移民中的“弱勢群體”。針對這種情況,蔡蔚認為,“對于新興科技領域的人才移民,移民審批時應該有一定的準入政策傾斜”,“在建立可量化的移民評估制度的前提下,國家可以對新興領域的科技人才采取加分政策,同時增加相關領域的移民配額,簡化移民審批手續,為新興領域的人才移民開辟綠色通道”。
建立技術移民管理制度
有相關政策,有紅頭文件,可執行時卻如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即。
在蔡蔚看來,“我們國家各部門在移民管理協調機制上存在著一種協調知曉而非協調執行的現象”。這種現象,早期許多“千人計劃”專家有著親身體會,“遇到過在國外的中國領事館無法用‘千人計劃’專家證辦理簽證的情況。工作人員稱未接到上級關于‘千人計劃’專家證的通知,只認外國專家局的專家證”。
蔡蔚說,當前,我國科技移民管理可說是“九龍治水”,牽扯到組織部、公安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外國專家局等部門。各部門各管一塊,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脫節的情況就在所難免。
為了統籌管理移民事務,我國可否要像美國一樣建立移民局?移民條件、義務和權利可否量化、細化?蔡蔚認為,這是一件大事,需要相關各方認真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制定出來的。就當下而言,我國應該讓部門協調管理機制制度化、規范化,在技術移民事務上做到事前協調政策、考慮周全,事后統一政策、認真執行。(科技日報北京5月4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