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電投成立帶來核電市場震蕩波
5月29日,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并,重組成立國電投,一舉開創了國內核電企業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據稱,國電投資產將超過7000億元,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與其他兩家相比,截至2014年底,中核總資產為3910.9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為590億元,中廣核總資產為3903億元。國電投體量遠遠超出另外兩足,儼然是一個巨無霸企業,必將對核電行業產生極大的沖擊。
聯姻勢在必然
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攜手聯姻,可謂勢在必然。
一是出于兩家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一方面,中電投雖擁有核電運營牌照,但與中核、中廣核相比,運營經驗相對欠缺,規模也不足,難以形成有效競爭;另一方面,國家核電有技術無資質。兩者各有弱點,合并重組成立國電投后,實現了短板互補,集核電研發、工程建設、運營管理能力于一身,為打造核電產業鏈整體優勢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促進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需求。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煤電一直占70%左右,煤電排放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核電作為清潔能源,能夠有效緩解環境壓力,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同。據了解,目前核電約占全球電力生產的10.2%,發達國家比例更高,如法國一度達到87.5%,我國核電比例只有2.7%。國電投成立并大力發展核電,將有助我國改善電力結構,促進整個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三是滿足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要求。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5月16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積極與有關國家開展核電領域交流與磋商,推進重點項目合作,帶動核電成套裝備和技術出口。國電投成立,將進一步增強我國核電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加速核電“走出去”的步伐。
國內競爭加劇
國電投問世,乘著國家推動國企改革、能源結構調整、核電“走出去”的東風,承擔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將對核電的國內和國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從國內市場來看,國電投必將與中核、中廣核分庭抗爭。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數量共23臺,總裝機容量為2139.5萬千瓦。其中,中核控股12臺,總裝機容量為977.3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為545.9萬千瓦;中廣核控股7臺,總裝機容量為720.6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為788.5萬千瓦。中核的核電裝機規模居全國首位。國電投作為剛重組的企業,整體實力不如其他兩家企業,必將不遺余力、迎面追趕其他兩家。
雖然國內核電市場競爭加劇,但好在增量市場空間巨大。根據國務院最新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但是,截至2014年底,中國核電在運裝機容量僅為20.3吉瓦,距離2020年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在這種形勢下,國電投、中核、中廣核必將各盡所能,盡量擴大自身的市場占比。
在技術層面,國家核電以AP1000、CAP1400為代表的第三代核電曾被我國確立為未來主流機型,具有更好的發展前景;而中核與中廣核合作研發設計的自主三代核電機型“華龍一號”,長期被主管部門定位為以海外市場為主,國內只批示范堆。但根據最新情況,目前“華龍一號”與AP1000和CAP1400已同為中國未來核電規模化發展的主流。因此,國電投、中核、中廣核在技術方面不存在明顯優劣勢,對國內市場的影響較小。
沖擊國外市場
從國際市場來看,短期內國電投的成立將不會產生特別大的沖擊,主要因為我國核電出口整體仍處于起步階段。國際上核電機組通常在百萬千瓦級別才有市場競爭力,2015年之前,全球只有美、法、俄、加、日、韓具備完整的大型核電技術輸出能力。相較之下,我國核電裝備制造總體仍處于“爬坡”階段,還需一段時間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中國制造”品牌。但由于我國是全世界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核電建設與運營管理水平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近日舉辦的中國核能大會也釋放出明顯的進軍國際市場的信號,因此伴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以及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日漸成熟,國電投將與中核、中廣核一起,推動中國加入“核電強國俱樂部”。
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國電投、中核、中廣核之間將不會產生與之前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之間惡性競爭類似的局面。去年1月,中廣核、中核、國家核電等三家核電企業已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產業聯盟,這將有助于消除內部障礙,協調形成統一的國際競爭合力。但在具體推進上,國電投可能會稍稍落后一些,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建設“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范機組,為核電裝備“走出去”開展第三方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中國就“華龍一號”核電站堆型已與阿根廷、巴基斯坦簽署了合作協議。
綜上所述,國電投的成立利國利民,將對國內外核電市場產生激蕩,一方面將與中核、中廣核一起,三足鼎立,持續做大國內核電市場,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三大核電巨頭合力推動中國核電“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群雄逐鹿,打破壟斷,將確保“中國制造”的高端核電技術成為拳頭產品,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大國形象。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