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 魏艷)6月的“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甲醛白菜可致白血病、喝可樂真的會殺死精子、反手摸肚臍就是好身材、荔枝泡藥水引發手足口病等流言入榜。
“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
以下為本月榜單:
1.甲醛白菜可致白血病?
來源:近日,有媒體曝出河北、山東等地蔬菜批發市場中販賣的白菜噴灑了甲醛溶液,將其作為白菜防腐的特殊保鮮劑。而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甲醛列為一級致癌物,并發報告稱甲醛超標可能誘發白血病。因此,甲醛白菜會導致白血病的消息在朋友圈不脛而走,大為流傳,這是真的嗎?
真相:中國農業大學研究食品安全的副教授朱毅介紹說,夏季氣溫高,加之白菜水分較大,同時由于很多菜商缺少蔬菜在長途運輸中所需的冷藏設備,很多白菜會在運輸過程中腐爛壞掉。菜商便在白菜上噴灑甲醛以保鮮,這樣既保持了白菜的新鮮度,也減少了菜商經濟上的損失。
公眾更為關心的是,將甲醛溶液噴灑在白菜上也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后果嗎?朱毅表示,甲醛白菜由于刺鼻的氣味會對呼吸道和內臟造成損傷,對呼吸道的損害更大。但是作為食物進入消化道對人體并不足以造成危害,這是因為甲醛具有易溶于水易揮發的特性,在長途運輸過程中甲醛會揮發掉一部分。再加上浸泡、認真清洗,煮熟之后白菜上殘留的甲醛是微乎其微的。因此,經過這些環節后,“甲醛白菜”對消化道和身體不足以造成影響,可以放心食用。
通常情況下,從外觀上難以對甲醛白菜進行辨別。但是噴灑過甲醛的白菜會揮發刺鼻的氣味。因此,從氣味上可以識別出甲醛白菜。如果市民對買到的白菜不放心,朱毅建議,可以扒掉白菜外面的一層,再用清水浸泡、認真清洗幾遍,這樣可以基本洗掉甲醛在白菜上的殘留量,保證食用安全。
2.流言:喝可樂真的會殺死精子?
來源:這是一個老謠言,但還是有人相信。夏天到了,很多人都喜歡喝冰鎮可樂,追求涼爽刺激。但是,有些人也會擔心,尤其是那些準備要寶寶的男士,總是會被一個傳言困擾——那個傳言就是:據說可樂能殺死精子。這是真的嗎?
真相:精子存活需要低一些的溫度,那它會不會被從嘴巴里喝進來的冰鎮可樂殺死呢?這就涉及到可樂在人體內的代謝問題了。男人是不會把精子放到可樂里的,男人們只是喝可樂而已。在飲用可樂后,可樂會被人體的消化系統消化吸收掉,可樂本身無法直接接觸精子,只有可樂的代謝產物進入人體后才有可能接觸到精子。
丹麥醫生詹森曾對2554名年輕男子的精子質量和可樂攝入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除非是巨量攝入,否則每天正常飲用可樂根本不影響精子的數量、活力與形態。那么這個“巨量”究竟是多少呢?實驗發現,要使精子活力降低或精子數量減少,正常男性必須每天至少喝兩瓶大可樂,并長期堅持。這對于正常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來看,可樂殺精的說法都不科學。換句話說,喝可樂如果能殺精,那還要避孕藥干嗎?
3.流言:反手摸肚臍就是好身材?
來源:微博上這兩天最火爆的莫過于反手摸肚臍了:“有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女孩子反手能摸到肚臍眼的身材就是好身材,如果摸不到,要減肥。”美國專家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嗎?
真相:記者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特意去查了到底有沒有哪個奇葩美國科學家專門研究了這件事……答案是:并沒有。我們首先搜索了一下“belly button fitness”,發現根本沒有相關研究,然后又放寬搜索條件只搜了“belly button”,結果還是沒有與反手摸肚臍相關的研究。最后又搜索了一下比較高大上的代表肚臍的詞匯Navel,結果更是搞笑,除了研究者的名字中有Navel之外,剩下基本全是研究臍橙的。至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純屬無稽之談。現在跟科學沾點邊的事就喜歡在前面冠上“美國科學家”的旗號,忽悠成功指數瞬間提高。
4.流言:WIFI對人體有害?
來源:現在,好多人到了陌生地方,要問的第一件事就是:有WiFi嗎?WiFi其實是一種高頻無線電信號,它能實現無線連接。也有人擔心,WiFi信號這么強,幾層墻壁都能穿過去,那它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真相:WiFi無線上網使用的電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民用級為2.4GHz,和手機使用的射頻電磁波波段比較接近,屬于非電離性輻射。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到底會不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呢?摩爾實驗室射頻實驗室主管彭華睿告訴記者,在WiFi路由器最大發射狀態下檢測結果是14.32dbm,而通常手機是在33dbm左右,連它的一半都不到。
那么WiFi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呢?據專家介紹,由于WiFi輻射屬于電磁輻射,所以人體所能承受的最大WiFi輻射強度,需要參照國際上對于電磁輻射劑量的安全標準。目前國際上有兩大主流標準,一個是ICNIRP標準,它是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發布的標準;另一個標準是美國的IEEE標準。而中國所采用的標準比上述兩種更為嚴格。比如,在900MHZ頻段上,中國規定的公眾照射上限為40微瓦每平方厘米,而歐盟標準為450,美國為600;在1800MHZ的頻段上,中國規定的公眾照射上限為40,歐盟為900,美國為1000。而記者在摩爾實驗室里取得的WiFi輻射最大值遠遠低于國家標準,屬于安全范圍。
5.流言:驅蚊手環防蚊效果好?
來源:蚊帳、蚊香、花露水、驅蚊手環……隨著炎炎夏日惱人的蚊子又開始在我們耳邊哼唱,不少人開始購買一些驅蚊神器來驅趕這些六條腿的小生物。現在一些號稱純天然植物精華,無毒無害的驅蚊手環,頗受人們的熱捧,戴上一條,既美觀又能驅蚊,可效果真的如商家所說的那么神嗎?
真相:通過實驗發現,使用驅蚊手環來防蚊,效果并不理想。在實驗中,實驗人員使用兩個玻璃箱子,其中一個玻璃箱子里裝入含有香茅油的驅蚊模塊,放入蚊子后,再將兩個玻璃箱子用通道相連。半個小時過去,蚊子一直待在原來的箱子里,并沒有通過通道飛到另一個沒有裝入香茅油模塊的空箱子,不過與剛開始進入箱子有所不同的是,不少蚊子集中在遠離香茅油模塊的一隅。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針對驅蚊手環這塊并沒有出臺相應的國家標準,雖然市場上出售的手環種類五花八門,實際上的驅蚊效果還是很難達到其宣傳效果。專家指出,判斷驅蚊產品是否有效,要看佩戴或噴涂4個小時內是否遭受蚊蟲叮咬,而驅蚊精油只是暫時讓蚊蟲趨避。上海疾控中心曾經做過一個關于驅蚊方面的實驗,不用驅蚊手環,可能被叮咬10個包,用了之后,叮咬的包有5個。對于不挨叮這個前提而言,這樣的結果顯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每個人對精油的耐受程度不一樣,敏感的人會出現頭暈嘔吐。所以使用驅蚊手環時也要提高警惕。
6.流言:MERS比非典病毒死亡率還高?
來源:廣東出現我國首例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確診病例,引起網民的極大關注。有網友稱,相對于2003年肆虐的非典病毒,MERS傳染性更強病死率更高,此言引起了恐慌。對于2003年肆虐我國的非典病毒,很多人依然記憶猶新。那么,MERS的傳染性強嗎?病死率高嗎?MERS可以治愈嗎?
真相:“該病毒和非典病毒(SARS)同屬冠狀病毒,其傳染性雖不及非典病毒,但病死率比非典高,約為37%。”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指出,根據目前已知的病毒學、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MERS已具備有限的人傳人能力,但無證據表明該病毒具有持續人傳人的能力。馮子健介紹,MERS典型病例常呈現發熱、咳嗽和氣短等癥狀,在檢查中經常發現肺炎表現,或者出現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重癥病例可導致呼吸衰竭,需要在重癥監護室內機械通氣和支持治療。
同時,據世衛組織介紹,目前尚無可用的疫苗或特異性治療方法,治療方法是支持性的和基于病人的臨床狀況的。目前,在一些國家的醫院內,MERS已經發生了傳播,包括從病例傳播到醫護工作者。世衛組織建議醫護人員:診療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病人時,除標準防護措施外還應采取飛沫防護措施;診療疑似或確診MERS病例時,應增加接觸防護措施以及眼部保護措施;當進行可產生氣溶膠的操作時,還需采取空氣傳播防護措施。
7.流言:藿香正氣水抹肚臍能退燒?
來源:近日,網上流傳著一則關于藿香正氣水退燒的“神話”,聲稱蘸著藿香正氣水放在肚臍上就能退燒,特別是家里有小朋友的,用這個方法就不用去醫院輸液了。文章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人晚上高燒39℃,身燙手腳冰涼,渾身疼痛,頭昏怕冷,用棉球蘸滿藿香正氣水放入肚臍,半小時后38.5℃,一小時后38℃,早起37℃,沒有任何不適。
真相:“藿香正氣水是夏季治療感冒的常用方。”據北京惠民中醫兒童醫院特聘專家張勤教授介紹,藿香正氣水主要用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或夏傷暑濕所致的感冒,特別是對于西醫所講的胃腸型感冒療效顯著。因而,如果是中暑、受涼或因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長時間吹空調或電扇,導致腹痛、腹脹、腹瀉和嘔吐等,用藿香正氣水就比較對癥。但需要注意的是,用法應為口服而非外敷。對于網上所說的抹肚臍之說,張勤認為不靠譜,不值得推廣。
張勤提醒廣大公眾特別是兒童家長,發燒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切勿拿偏方當“寶典”,進而貽誤診治。許多兒童疾病初期表現都是發燒,加之兒童體溫調節系統沒有發育完全,高燒后很容易出現驚厥,如果一味輕信偏方,極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果發燒超過38.5℃,較長時間沒有好轉,都應及時就醫。即使需要使用藿香正氣水,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8.流言:夏季在海邊游泳被水母咬了真會死嗎?
來源:夏天到了,很多人都喜歡去海邊游泳。但是,在海邊游泳雖然很舒服,但有時候會被水母“咬”到。在網上也經常能看到水母“咬人”的事件以及相關的新聞報道,讓那些想去海邊暢游的人們既害怕又憂慮:如果我被水母咬了,會死嗎?
真相:水母之所以“咬人”,是因為它釋放的一種水母毒素。不同的水母所攜帶的毒素是不一樣的。當人類這種大型動物被水母的毒素攻擊的時候,因為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非常強悍,多數情況下只會發生皮膚瘙癢紅腫的情況,就好像被大黃蜂蟄了一下,皮膚會腫起來,但一般不會致死。
所以,當你不小心被水母咬了以后,不要慌張,應立即上岸,因為水母都是成群地游動,如果繼續待在水中,有進一步被刺傷的可能。上岸以后要把附在皮膚上的水母或其觸手清除掉,然后在局部傷口用1:2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通常可緩解癥狀。稍微嚴重點的會出現蕁麻疹的類似癥狀,也不要害怕,可以用酒精或者熱鹽水清洗傷口,再用醋中和一下毒液,然后去醫院找醫生看一下。水母就好像蛇一樣,不同種類的毒性不同,需要區別對待。被水母“咬”了,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大事,但也千萬不可大意,最好迅速去醫院就診,以免發生意外。
9.荔枝泡藥水引發手足口?
來源:最近荔枝開始陸續上市,不過,近日網上流傳某幼兒園的一名小朋友吃完荔枝發高燒,是由于荔枝浸泡藥水后導致的,小朋友吃了還引發手足口病!幼兒園甚至提示:請各位爸爸媽媽近段時間暫時不要買荔枝給小朋友吃,醫生說現在的荔枝幾乎都是用藥水(有弱腐蝕性)浸泡的,吃后會引起發燒,還可能引發手足口病。荔枝真的都是用藥水泡的嗎?會導致手足口病嗎?
真相:荔枝采摘后的確會采用化學試劑浸泡清洗,實際上在荔枝的采摘過程中,用化學試劑泡是一種非常常規的處理方法。化學藥劑保鮮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保鮮技術之一,不過必須強調的是,荔枝保鮮可不像保存標本那樣要用到福爾馬林。
為什么荔枝需要這樣的保鮮處理?這是因為它們實在太容易壞了。荔枝的外殼看起來密實又牢固,但它們其實非常“脆弱”,是最不耐貯藏的水果之一。
有傳聞說,藥水浸泡的荔枝會“導致手足口病”,這種說法沒有什么道理。手足口病是由一些腸道病毒(例如柯薩奇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在兒童中比較多見,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糞便或受污染的物件等。雖然不排除手足口病通過受污染食物傳播的可能性,但這些病原體與處理荔枝的藥水沒有任何關系。預防手足口病,應注意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玩具、食具、桌椅等應消毒處理,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同時要教育孩子堅持飯前便后勤洗手,可有效預防病從口入。
10.流言:食品添加劑=毒藥?
來源:關于食品添加劑,有人說添加劑對身體普通有害,而食品中添加的各種成分也一再成為坊間熱議話題。所謂食品添加劑到底是什么,真會對健康構成威脅嗎?健康與食品的色香味之間,人們該如何抉擇?
真相:食品添加劑不等于非法添加劑,之所以添加劑背黑鍋,就是因為在概念被簡單混為一談,事實上,食品添加劑只是眾多添加劑中的一種,其他還包括藥品添加劑、涂料添加劑、汽油添加劑等。而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塊等都是非法添加劑,馬路上有添加劑商店也是正常的。
在全世界范圍內,因為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發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頭號問題,如果不使用防腐劑和保鮮劑,肉制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醬油、醋都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所以有些號稱不添加防腐劑的食品,更容易在開封后受到污染和變質。食品添加劑也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越是在發達的國家,食品添加劑的品種越多,人均消費量越大。所以,食品添加劑不是壞事,更不是毒藥。
(以上內容選自光明日報、健康報、《科技生活》周刊、蝌蚪五線譜、北京晚報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