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城市“深地”開發利用正在提速,院士專家表示開發城市地下空間須“深謀遠慮”
日前,在由上海院士中心舉行的“城市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專題研討會上,多位院士專家表示,我國城市必須加強對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科學規劃。
據同濟大學教授朱合華介紹,根據現有分類,0米至-15米為地下淺層,-15米至-40米為地下中層,-40米至-100米為地下深層。他表示,地下深層為某些設施提供了便利,比如依賴于高溫地下水發熱的地熱發電站。我國已經有5座類似發電站,共計發電27.78兆瓦。
然而,更多設施轉移“深地”卻屬無奈。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地下空間院院長俞明健以上海為例指出,一方面,上海市地面和中淺層地下空間資源利用已趨飽和;另一方面,作為特大型城市,上海的人口壓力逐年遞增——研究深層地下空間資源開發的可能性已是箭在弦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巖土工程與地下工程專家鄭穎人說,總體來說,40米以下的城市深層空間開發仍是個很新的研究方向。
“比深挖技術更難攻克的是統一規劃。”中國工程院院士、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指出,上海擁有諸多地下商場、地下倉庫、地下變電站、越江隧道等,地下空間無論從工程數量還是結構規模上都名列國內各大城市前列,但由于前期缺乏統一規劃,這些地下空間各自為政,難以形成互聯互通的統一格局。
與會院士專家表示,深層地下空間開發時,不可再忽視統一規劃。深層地下空間利用對封閉性和信息化程度要求都很高,利用的方向包括地下交通運輸設施和地下物流等。以地下物流為例,可采用全自動貨物運輸,以網狀通向城市各處,并與地面時時保持“聯通”。
當前,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10多個城市的軌道交通線路已超過600公里,已經批準軌道交通規劃的城市有17個,還有20多個城市正在籌建地鐵和輕軌等軌交設施。
然而,除了技術和規劃難題之外,地下空間特別是深層空間的開發還是一件昂貴的事,比如,東京圈排水系統運用地下儲水設施應對暴雨,每年運行5~7次,造價高達192億元人民幣;而位于地下50米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館,規模遠超巴黎地鐵,其維護工人就有1300人,日常花銷也不菲。
“城市建設的性價比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在項目上馬前,首先要評估該城市受災損失和開建成本。”錢七虎表示,“畢竟建在地面上的可以拆掉,建在地下就不好挪窩了。”(記者黃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