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特大爆炸事件已發生一周,對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療救護人員來說,這場與死神較量的戰爭還在持續。
事發當日凌晨,天津本地醫護人員便已第一時間開展救助。緊接著,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調遣多批北京、上海、河北的醫療專家趕赴天津參與援助。
眾志救援復合傷患
在天津第五中心醫院收治的病患中,有一名年僅19歲的武警大面積皮膚擦傷、左臂骨折,還伴有肺挫傷和左顳腦內血腫。“全身上下幾乎沒一塊兒是好的。”負責該患者的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桂松柏說。
在現場,類似這樣的病患并不鮮見。爆炸事件的致傷因素多而復雜:從爆炸沖擊波到物理撞擊,從火焰到飛濺的玻璃碎片……由此導致的復合傷給醫療帶來很大挑戰。
“面對復合傷病人,醫生必須更加仔細地進行檢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普通外科主任醫師修典榮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由于復合傷受傷機理復雜,如果傷患外表創傷嚴重,醫生很容易忽視內臟損傷;而受傷者神志不清也可能影響對傷情的判斷……這些都需要注意。”
在這種情況下,多科協商就顯得非常重要。“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李鋒說。
專家也須是通才
救援過程中,有一點令李鋒感觸頗深:“在遭遇這樣的大型災禍時,‘通才’型的醫生顯得非常重要。”面對為數眾多的復合傷病人,如果一名醫生縫得了創口、接得了血管、治得了骨折,同時又能統籌規劃整個治療流程,就有巨大的優勢。
李鋒發現,這種“通才”型醫生在大城市的綜合醫院里已經很難見到了,相反,在一些靠近廠礦、緊鄰一線的地方醫院倒是不乏這樣的人才。
事實上,像李鋒這樣的專業型醫生也曾接受過廣泛的技術培訓。
“十年前,我們也都是‘通才’。”李鋒回憶說,“有些技術雖然擱置了幾年,但好在重新‘撿’起來也不成問題。”
李鋒認為,醫生的專業化固然是好事,但是身為一名隨時可能應對非常狀況的醫護人員,應當自覺地把方方面面的基本功打牢。“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
內外呼應有序救援
“我們一來,就直接投入危重病人救助工作當中。”桂松柏說。天津本地醫護人員的前期工作為前來支援的醫療專家鋪好了路,與此同時,外地專家的到來也解了燃眉之急。
此外,當地的醫療資源較為充足,這也為醫護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整個救援過程中,我們沒有感受到設備、物資和人員等方面的匱乏。”桂松柏說。醫院通過將皮膚科、針灸科等房間騰出并不斷增加床位,目前已把所有有住院需求的傷者都安置下來了。(李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