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發展會止于中藥嗎?在講究用藥如用兵的中醫來看,這一問絕非危言聳聽。日前在“中國藥都”江西樟樹召開的第46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上,記者調查發現,藥材質量存憂、傳統中藥難獲市場準入以及“醫不知藥”的施治現狀,讓中醫無良藥可用,同時也蠶食著患者對中醫的最終信任。
中醫藥之困:“無藥可用”“醫不知藥”“何為好藥?”
“現在人生病后,首先想到的是西醫和西藥。到我這里來診治的基本都是西醫治療效果不佳的疑難雜癥和慢性病,中醫只能算是病人的最后的心理寄托和選擇。”江西省樟樹市中醫院主任醫師孫國如感慨。記者調查發現,“無藥可用”“醫不知藥”“何為好藥?”已成為中醫藥面臨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無藥可用”猶如砍掉中醫的左膀右臂】
屠呦呦獲得諾獎,確實讓孫國如興奮了一陣子。然而,他每天伸出手指為患者搭脈診斷時,仍然對自己干了大半輩子的這份職業憂心忡忡:有時候明明知道什么癥狀,也知道方劑,但苦于沒有好藥材可用。“無藥可用,猶如砍掉了中醫的左膀右臂,有力使不出。”
江西樟樹是全國唯一獲行業協會認定的“中國藥都”,自古就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全國知名藥材市場所在地,依然面臨著無藥可用的尷尬問題。
江西樟樹天齊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總經理袁艷金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的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甚至有不少假冒偽劣產品,很容易影響藥效甚至發生事故。
【困境之二:很多中醫不敢輕易使用藥方】
在中醫不斷發展傳承的過程中,中醫根據臨床驗證,積累了豐富的經方驗方。然而當前一個尷尬現狀是,很多中醫不敢輕易使用這類藥方。“因為未獲監管部門批準,醫生明知有效也不敢用。”江西一位縣級骨科醫院院長告訴記者,用有批號的藥,藥效即便不好,出了事責任認定跟自己沒關系,用沒有批號的秘方,即使不是藥的問題,也會帶來很多麻煩。
【困境之三:什么樣的藥材才算好】
什么樣的藥材才算好,用藥的醫生和管理部門的看法不一。一家中醫院的負責人指出,當前中藥材質量普遍參照西藥化學藥品的成分分析方法。而對于中醫來說,藥材的藥性才是第一位的。“以麝香為例,藥典要求麝香酮含量必須達標,問題在于麝香酮并不能替代麝香。臨床證明,人造麝香酮的效果遠遜于麝香。”
當前中醫所使用的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完全是按照與國際接軌的GMP標準生產和制造,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成分測量。“規定的成分達標了,就一定是好藥嗎?麝香的療效是因為其內除麝香酮之外,還有成千上百種無法測定的元素同時起作用。”孫國如說。
三大原因制約影響中醫藥傳承和發展
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引發了前來樟樹參會的中醫藥專家和中藥材生產廠商的熱議。他們認為,當前完全效仿西醫藥標準化的認定方法、藥材種植亂象以及醫藥分家的管理體制,制約和影響了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種藥材猶如種莊稼】
“即便含量測定達標,來自原產地,也不見得一定是好藥。”一些參會的中藥材廠商和專家向記者反映,當前中藥材種植和市場管理存在亂象,致中藥材質量嚴重下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文全指出,在道地藥材主產地,藥材普遍被當做農作物來種植,澆水、施肥、打藥,與種莊稼沒有什么兩樣,且不說農藥殘留問題,這樣的藥材療效可想而知。還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為了產量而進行的中藥材品種改良和人為縮短藥材生長時間的行為,也嚴重影響了藥材的療效。
【70%的中成藥由西醫開出】
江西省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藥研究所所長龔千鋒告訴記者,在古代中國,醫生既是醫師也是藥師,中藥和中醫相互促進發展。如今中藥材種植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在管理上也效仿西醫、西藥的標準化模式,中醫不知藥從何來也不知品質如何。在用藥過程中治療效果難以保證時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中醫藥的信心。
“歷史上中醫既為大夫,又是藥師,所謂“醫知藥情,藥知醫用;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然而,如今的中醫院完全仿效綜合醫院設置,醫生十之八九不知藥情。更有甚者,當前絕大部分的中成藥由西醫開出。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長陳其廣指出,當前我國70%的中成藥事實上是綜合醫院的西醫開出。
【醫藥分家管理影響治療效果】
此外,當前醫藥分家的管理體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藥的治療效果。“醫生都不知道藥的底細,怎么保證療效?”龔千鋒說,幾千年來中醫中藥從不分家,但凡合格的中醫師必然會親自制藥,也必能辨別藥的好壞優劣,有的甚至親自采藥制藥。
何去何從:中藥必須走現代化之路
與會專家指出,中醫藥的發展和現代化應該遵循固有的特點,逐步消除目前掣肘中醫藥發展的因素,為醫改世界性難題提出中國式解決辦法。
“中藥是復方,通過傳統炮制加工工藝,會使不同的藥材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更好激發藥效。”龔千鋒說,中藥的炮制加工、組方配伍等,不能完全仿照西藥的化學測定和審批標準,相關部門應重新考量,研究制定符合中藥特點的國家認定標準和流程。“中藥必須走現代化之路,但怎么走應該重新審視。”
北京同仁堂中醫院內科中心主任肖延齡說,醫藥分離就不能算完整的中醫藥。同仁堂有自己的藥廠和醫院,醫生一般要求患者最好要用同仁堂的藥品,否則療效難以保證。曾有患者在醫院就診,醫生用藥后病情好轉,回到老家后用同樣的方子,但藥效不佳,后來專門跑到同仁堂買藥。
“應該允許每個大夫有自己的藥房,自己采藥、配藥。”袁國如認為,傳統的中藥須根據患者的情況加減成分、劑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辯證施治。然而,如今給醫生的藥都是標準化了的“中藥”,方子也是經過批準了的標準化配方。“醫院并非只有一種模式,可以有符合現代醫學理念流程設置的醫院,也可以有符合中醫特點的傳統治療模式。”
王文全建議,在中藥材的種植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按照中藥材道地自然屬性的特點,規劃引導各地有針對性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同時,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出臺質量標準,并對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而對于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及其經營者,執法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查處和打擊的力度。(秦宏 高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