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趙竹青)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今日在京開幕,上午大會高峰論壇特邀4位嘉賓作“戰略與趨勢”主題演講。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作了題為《機器人助力中國智能制造》的演講,提出中國要實現智能制造離不開機器人,而下一代“人機共融”的機器人將是中國的機會,也是應當著力突破的方向。
王天然認為,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他說,“中國制造業經歷了多年的快速發展,產值很高,但是質量、效益、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正在經歷勞動者工資快速上升,勞動力短缺的變化。如果我們要想實現制造業的轉型與升級,提高效率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這當中最智能化的、靈活的機器人設備將會發揮巨大作用。”
中國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進行機器人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部分已經成功應用。比如科考機器人曾到南極進行過科學考察,水下機器人也曾潛入深海進行科考,移動機器人參與救災和反恐防爆的應用,另外,核電站應用機器人、腦外科手術機器人也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初步應用。服務機器人也在“醞釀和發展。”
“最近幾年,中國機器人的自給產能無論數量還是產值都有所增長,但是所占份額很小。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王天然指出,中國的機器人應用較為不平衡:從地域來看,主要是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必然向其他區域過渡。從應用領域來說,汽車和電子行業應用較多,其他領域應用較少。
“社會需求、技術進步、學科交叉三大要素給機器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王天然分析,“當前由于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用戶的個性化制造要求越來越強烈,這樣就需要靈活、快速的生產單元。這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國際間能夠快速標定。”另外,現在的工業機器人是沒有“手”的,人們一直希望能夠發明一個廉價的、通用的“手”。
他認為,機器人應用的主要障礙就是人和機器人還不能很好地融合。“所謂的與人共融,就是能在同一自然空間里工作,能夠緊密地協調,能夠自主的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夠自然的交互,同時要保證安全。實現這樣的與人共融的機器人,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就會改變,是一種朋友關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幫助。”
“與人共融,就是要讓機器人把人的符號化能力、學習能力、預見能力、自我調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與機器的精準、力量、重復能力、作業時間、環境耐受力結合在一起。”王天然說,“如果看得更遠一點,未來還要在分子尺度上實現人與機器人共融。”
“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撐設備,必將助力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滿足中國的民生需求。與人共融是下一代機器人的本質特征。各個學科的交叉結合將為機器人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所以我們應該關心它、抓住它為我們服務。”王天然總結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