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應對當前氣候變化科技政策法律需要“三管齊下”
[導讀] 然而在陳振林看來,我國對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缺乏系統性研究,現有的城市規劃對氣候變化增量因素考慮不足、治理機制尚未建立等,使我國城市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尤為脆弱。
應對氣候變化須科技政策法律“三管齊下”
本報記者 付麗麗 游雪晴 高 博
這兩天,北京籠罩在重度霧霾之下,而在遙遠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雖然不能明確說霧霾和氣候變化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定量關系,但確實觀測到季風指數在持續下降,即主要影響我國的冬夏季風都在減弱。這就使空氣更容易處于靜穩狀態,不利于霧霾擴散。”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吳紹洪說。
然而,確定的是,在巴黎大會發布的《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簡稱《報告》)顯示,氣候變暖已給中國帶來嚴重的干旱、洪澇及各種極端天氣,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正因此,此次大會有關氣候適應的議題頗受重視。
“如果全球溫度繼續升高,各種極端事件造成的災害突如其來,人們又能逃向哪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適應這種變化的氣候,找出應對的方法尤為重要。”吳紹洪說。
氣候變化對中國弊大于利
“要想應對氣候變化,首先要了解氣候變化給中國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體現在什么方面,未來會怎么樣?”吳紹洪說。
吳紹洪是《報告》第二卷的主要作者。關于氣候變化對我國造成的影響,他了然于胸。氣溫方面,從1909年—2011年的一百多年歷史來看,中國陸地區域平均增溫0.9℃—1.5℃,近15年來氣溫上升趨緩,但當前仍處于百年來氣溫最高階段。
水資源方面,近百年和近60年全國平均降水量未見顯著趨勢性變化,但區域分布差異明顯,其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近30年來降水持續增加。中國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期間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
“氣候變化對我國影響總體上判斷是弊大于利。”吳紹洪說,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如部分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增加等;而不利方面則可能影響糧食產量與品質、水資源、城市等。
適應氣候變化 災害風險管理必不可少
吳紹洪說,要適應氣候變化,災害風險管理必不可少。
《報告》編寫專家組組長、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分析,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等級處于全球較高水平,對氣候變化敏感性高,災害損失成上升趨勢,防災減災應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內容。
以受氣候變化影響較為嚴重的城市為例,近年來,中國大中城市不斷發生嚴重的城市內澇,有數據顯示,2008—2010年,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內澇。隨著降水強度的增大,城市建筑暴露性程度增大,城市內澇災害風險預估將增加。
“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是災害風險管理。”上海市氣象局局長陳振林說,這方面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等的適應計劃值得借鑒,在紐約,會針對溫度、降雨、海平面上升等氣候風險,預測對公路系統、交通運輸產生的影響,設計出不同的適應目標和重點領域,以加強城市對未來氣候風險的綜合防護能力。
在我國,雖然一些城市在氣候變化綜合災害風險治理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比如說海綿城市建設、建立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等。然而在陳振林看來,我國對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缺乏系統性研究,現有的城市規劃對氣候變化增量因素考慮不足、治理機制尚未建立等,使我國城市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尤為脆弱。
適應尚缺激勵機制
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中國所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承諾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
“與減緩相比,我國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都很不夠,需要進一步提高政策目標與資源匹配的一致性,強化適應氣候變化決策科學基礎,提高各層面適應意識和能力。”劉燕華說。
吳紹洪說,比如說與氣候變化的相關數據,國際上歐美地區對生態系統的變化有上萬個觀測點,歐洲有超過200年的氣象觀測數據,中國的常規觀測站只有幾十個,而且時間序列超過百年的站點寥寥無幾。“如果連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都掌握不了,更何談去適應呢”。
再就是技術,盡管我國在農牧業、水利、人體健康等不同領域采取了不同的適應氣候變化技術,然而,《報告》指出,這些技術措施的氣候變化適應針對性還不夠強,沒有形成體系,一些區域和領域適應技術甚至還沒有得到應用。
“當前,適應之所以沒有像減緩那樣深入人心,主要在于適應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而且缺乏激勵機制。減緩領域中的碳排放能夠進入市場交易,有商機而且比較容易進行規范運作,因此開展較早,發展也較為成熟。”吳紹洪說。
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吳紹洪建議,我國應從科技、政策、法律三方面做文章,針對某個領域問題如何從技術上解決,如農業耕作上的灌溉技術,農作物品種改良的生物技術等;同時在政策層面引導各行各業的人自愿去實施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從國際上看,不少發達國家制定了氣候變化法,從法律的層面上給予保障。同時,政府部門從其管理的領域角度,充分考慮氣候變化所起的作用,盡量減輕負面作用,規避可能的風險,這些都值得中央政府和各部門與地方政府借鑒。”吳紹洪強調。
(科技日報北京12月8日電)